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品。

標題名為:勸發品。

出場的大修行者為普賢菩薩。

普賢在傳統漢傳佛學中,一向是象徵為「實踐」。
而文殊,則是表意「智慧」。

在法華經中,最後出場的是普賢菩薩。
這意味著在修行領域中,實踐,亦即,親身去做出來,才是更為根本的修行關鍵。

智慧和實踐是二個不可偏廢的。
智慧代表著「空性」。
佛學最後所要給你的,是讓人能夠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
而,之所以人能夠解脫這樣的基本煩惱,在於人是一種「空性」的存在。

人是空性式的存在,所以人有能力可以解脫生命的根本煩惱。
因為,所謂的煩惱,也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

但,人如何能夠證悟,人是一種空性的存在呢?

用理解的,是無法達到的。
只有「實踐」這樣的方式,亦即,用肉體存在的樣態親自依法如此的做出來,
所以,人才能在過程中,證悟空性。

正如同,你理解如何游泳,是沒有用的,你不會因為理解了,於是就會游。
你要下水去練習,
用你肉身的存在,依著那被教的方式,去練習,於是你就會在某一時刻,會了。

會了,就是證悟。

你會了游泳,並不是水消失了,也不是你再也不會溺水了。

不。

而是,你有能力在水中,自在。
水,對你而言,不再是一種威脅或壓迫,
水,和你,有了一種新關係,
讓你,
可以,和水,於是你的生命有了新的一種表現出精彩的可能性。

水,依然是一種威脅,但,你不再無所措手足,
你在其中有了一新的樂趣,一種只有水才能帶來的樂趣。

證悟空性,亦然,你可以在人的根本煩惱中,自在而活。
恰恰因為煩惱,與之共舞,所以,生命有了另一向度的精彩。

那麼,有沒有一些修行上行為的指引方向呢?有的。

經文: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在往後的大乘佛學的開展中,第四者,即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又成為這四者的核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品。

标题名为:劝发品。

出场的大修行者为普贤菩萨。

普贤在传统汉传佛学中,一向是象徵为「实践」。
而文殊,则是表意「智慧」。

在法华经中,最后出场的是普贤菩萨。
这意味着在修行领域中,实践,亦即,亲身去做出来,才是更为根本的修行关键。

智慧和实践是二个不可偏废的。
智慧代表着「空性」。
佛学最后所要给你的,是让人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的烦恼。
而,之所以人能够解脱这样的基本烦恼,在于人是一种「空性」的存在。

人是空性式的存在,所以人有能力可以解脱生命的根本烦恼。
因为,所谓的烦恼,也只是一种空性的存在。

但,人如何能够证悟,人是一种空性的存在呢?

用理解的,是无法达到的。
只有「实践」这样的方式,亦即,用肉体存在的样态亲自依法如此的做出来,
所以,人才能在过程中,证悟空性。

正如同,你理解如何游泳,是没有用的,你不会因为理解了,于是就会游。
你要下水去练习,
用你肉身的存在,依着那被教的方式,去练习,于是你就会在某一时刻,会了。

会了,就是证悟。

你会了游泳,并不是水消失了,也不是你再也不会溺水了。

不。

而是,你有能力在水中,自在。
水,对你而言,不再是一种威胁或压迫,
水,和你,有了一种新关係,
让你,
可以,和水,于是你的生命有了新的一种表现出精彩的可能性。

水,依然是一种威胁,但,你不再无所措手足,
你在其中有了一新的乐趣,一种只有水才能带来的乐趣。

证悟空性,亦然,你可以在人的根本烦恼中,自在而活。
恰恰因为烦恼,与之共舞,所以,生命有了另一向度的精彩。

那麽,有没有一些修行上行为的指引方向呢?有的。

经文: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在往后的大乘佛学的开展中,第四者,即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又成为这四者的核心。

2023年6月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這一品,是接著陀羅尼品而來。

陀羅尼品是強調,有心修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會得到他人護祐。

這也是我們所熟悉的,德不孤必有鄰,的另一種說法。

妙莊嚴王本事品,亦是對修行者所宜應了解的各式修行之前行,再提出說明。

人,就活在經驗世界中,受到經驗的限制。

如何從經驗界中,有一種最好的準備,可以讓我們在對生命的德性與不可思議性之可能性,有最大的體悟和呈現呢?

這在佛學用語中,稱之為前行。

亦即,一種預備性的知識和實踐。

一、諸佛甚難值。
人的一生中,不一定能碰到佛學這種思維架勢和目標。

佛學的目標是解脫人的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

人去面對這種不可避免的最大的一種可能的樣態,可以是如何呢?

佛學說,解脫。但,什麼是解脫?嗯,你有想要去了解嗎?你有想去過這樣的一種人生嗎?

人生可以面臨到的思維架構非常多。
但佛學這樣的思維架構和目標,是獨特的,恰是佛學之所以是佛學的錨點。

能碰到佛學有多難,經典中的描法是: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二、善知識。

人與佛法能接觸的媒介是:善知識。

善知識,即廣義而言的:老師。

經文:
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即使是妙莊嚴王,也要有善知識的導引。甚至在這舉例中,善知識是由二位兒子來擔任的。

善知識不是來讓你開心的。

善知識是來,「轉我邪心」,的。

善知識是所以是善知識,在於我們從他們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可以變得更好的另一可能性,躍然於前。

善知識是以活生生的人格存在,做證明。

恭敬,是必要的。

恭敬不是給善知識爽的。恭敬是為了自己去轉化自己之可能性而來的一種實踐方法,即,行法。

是給你用的。

三、生命質性轉變的方向

朝向佛學的目標前進中,生命的一種可被呈現的樣態是什麼?這要說清楚的。也是一種自我檢驗的方式。

經文:
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生命的煩惱,解脫的方向,是一種什麼樣的過程和樣態呢?

是那樣。是向內的,是自我的。

任何向外在而來的比評,是和解脫無關的。解脫是解脫: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這三點,在前面的文本中,都有說到了。

這裡,用這一故事,再度的表現出這三項特點。是文本最後的再叮嚀。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这一品,是接着陀罗尼品而来。

陀罗尼品是强调,有心修行者,尤其是大乘行者,会得到他人护祐。

这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德不孤必有邻,的另一种说法。

妙庄严王本事品,亦是对修行者所宜应了解的各式修行之前行,再提出说明。

人,就活在经验世界中,受到经验的限制。

如何从经验界中,有一种最好的准备,可以让我们在对生命的德性与不可思议性之可能性,有最大的体悟和呈现呢?

这在佛学用语中,称之为前行。

亦即,一种预备性的知识和实践。

一、诸佛甚难值。
人的一生中,不一定能碰到佛学这种思维架势和目标。

佛学的目标是解脱人的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

人去面对这种不可避免的最大的一种可能的样态,可以是如何呢?

佛学说,解脱。但,什麽是解脱?嗯,你有想要去了解吗?你有想去过这样的一种人生吗?

人生可以面临到的思维架构非常多。
但佛学这样的思维架构和目标,是独特的,恰是佛学之所以是佛学的锚点。

能碰到佛学有多难,经典中的描法是: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二、善知识。

人与佛法能接触的媒介是:善知识。

善知识,即广义而言的:老师。

经文:
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即使是妙庄严王,也要有善知识的导引。甚至在这举例中,善知识是由二位儿子来担任的。

善知识不是来让你开心的。

善知识是来,「转我邪心」,的。

善知识是所以是善知识,在于我们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另一可能性,跃然于前。

善知识是以活生生的人格存在,做证明。

恭敬,是必要的。

恭敬不是给善知识爽的。恭敬是为了自己去转化自己之可能性而来的一种实践方法,即,行法。

是给你用的。

三、生命质性转变的方向

朝向佛学的目标前进中,生命的一种可被呈现的样态是什麽?这要说清楚的。也是一种自我检验的方式。

经文:
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诫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復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

生命的烦恼,解脱的方向,是一种什麽样的过程和样态呢?

是那样。是向内的,是自我的。

任何向外在而来的比评,是和解脱无关的。解脱是解脱:憍慢瞋恚诸恶之心。

这三点,在前面的文本中,都有说到了。

这裡,用这一故事,再度的表现出这三项特点。是文本最后的再叮咛。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陀羅尼,是咒語。

這是佛學行法中的一項讓人注目的特色。

對我而言,我曾思考過的問題是:
一、為什麼,這會是行法,亦即這和對人生煩惱解脫之間的關係如何說明?
二、為什麼,這種行法,在佛學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一種愈來愈旺的發展趨勢?

咒語,是唸的。

唸,是讀誦的一種修行行式,這在法華經呈現的很清楚。

換言之,這是對以意根為修行媒介的一種重視,和開發。

佛學在往後的發展過程中,唯識的特色,被強調了出來。

以意識為一種修行的核心方式,就有了可被理解性。

咒語,應是一種可被理解的簡短文字。

透過對這些短文句的不斷唱誦和思維,在意根上不斷的反觀,促成生命的變化。

如果唯識無境是佛學的核心概念,那麼,咒語的那樣的行法方式,就是一種可理解的做法。

這恰好也說明了在大乘的發展過程,持咒這樣的行法方式,不斷的開展了出來。

我們學音樂透過指法,讓生命有了音樂性。
我們可能透過對咒語短文的不斷思維,亦如對指法的練習,讓生命的向上之可能被呈現了出來。

這是我對陀羅尼的一種理解。

所以,我更愛背誦心經,因為可理解,所以背誦時,可思維,可觀想。

所以,如果依這樣的理解,那麼,華嚴經中的很多好句子,如十迴向品中的,
都更好的可以唸誦、思維和觀想,
也可以是陀羅尼。

那麼,那些無法被理解出意義的咒語呢?

嗯,我只能存而不論了。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陀罗尼,是咒语。

这是佛学行法中的一项让人注目的特色。

对我而言,我曾思考过的问题是:
一、为什么,这会是行法,亦即这和对人生烦恼解脱之间的关係如何说明?
二、为什么,这种行法,在佛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种愈来愈旺的发展趋势?

咒语,是唸的。

唸,是读诵的一种修行行式,这在法华经呈现的很清楚。

换言之,这是对以意根为修行媒介的一种重视,和开发。

佛学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唯识的特色,被强调了出来。

以意识为一种修行的核心方式,就有了可被理解性。

咒语,应是一种可被理解的简短文字。

透过对这些短文句的不断唱诵和思维,在意根上不断的反观,促成生命的变化。

如果唯识无境是佛学的核心概念,那么,咒语的那样的行法方式,就是一种可理解的做法。

这恰好也说明了在大乘的发展过程,持咒这样的行法方式,不断的开展了出来。

我们学音乐透过指法,让生命有了音乐性。
我们可能透过对咒语短文的不断思维,亦如对指法的练习,让生命的向上之可能被呈现了出来。

这是我对陀罗尼的一种理解。

所以,我更爱背诵心经,因为可理解,所以背诵时,可思维,可观想。

所以,如果依这样的理解,那么,华严经中的很多好句子,如十迴向品中的,
都更好的可以唸诵、思维和观想,
也可以是陀罗尼。

那么,那些无法被理解出意义的咒语呢?

嗯,我只能存而不论了。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這一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名威赫。

許多佛學修行者,對佛典的接觸過程,這繞不開這一品。

但,如果細讀,又會發現,內容並沒有太多高深哲理,而是更多宗教情懷下的日常。

理論,前面已談的許多了,這一品是行法。而且是大乘的行法。

正因為明確的指出行法,所以這位菩薩在中原大地,處處存在。

大乘的行法,有一特色:唸誦。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

一稱其名。

稱,是唸誦。

佛學的終極目終是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解脫。

經文:
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怨賊,指的是,人生中諸種與生俱來而必定有之的人生的某些負情緒或想法:憂悲苦惱。

文中,有很多具像的描述,也都是指向這些人生負面情緒或想法的某些俱象的描述,這是法華經文本的特色:

大乘的行法,唸誦,是一種方法,這過程中,必然要有觀想,觀想你唸誦的內容。

經文: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普門品的唸誦之觀想有二面向:
一、是使人生憂悲苦惱的內容,能解脫的方向。
二、這一解脫,不只是局限於自己,而是祈願於人人都可以。

所以,經文:應以XX得度者,即現XX而為說法。

這品文的後部,有一畫面情節是非常有意思的,比較有哲學思辨味。

無盡意菩薩想供養觀世音菩薩,但觀世音菩薩不肯受。

依康德的對道德性的論述,說道德是沒有目的性的。那麼觀世音菩薩的呈現,恰恰是完美的。

但,經文卻來個大轉彎,經文: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要為他人,受是瓔珞。

為什麼?因為,他人,即是一般人,往往要有某種儀式化的過程,生命才能往上轉化。

儀軌之重要性,在此。

唸誦是行法的儀軌之一。

亦即,在修行中,要不忽略了儀軌。那恰恰是一般人的自我向上轉變的需要。

解脫、他人、儀軌,這樣的模態,正是日後大乘不斷發展所依的方向。

經文: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觀世音淨聖,文中亦稱之為「觀音力」,這意含著,觀世音菩薩的解脫威力,亦是人所本有的。

如來藏的大乘,在這裡看見了苗頭。

經文: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人的生命中有觀音力,可以依恃著人所本有的觀音力,轉化自己的念頭,即轉化自身而向上。

如來藏的概念樣態,和傳統儒學中的仁心,是可相通的,是人之本有的。

菩薩乘之大乘在中原大地開花遍遍,有其因緣。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这一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名威赫。

许多佛学修行者,对佛典的接触过程,这绕不开这一品。

但,如果细读,又会发现,内容并没有太多高深哲理,而是更多宗教情怀下的日常。

理论,前面已谈的许多了,这一品是行法。而且是大乘的行法。

正因为明确的指出行法,所以这位菩萨在中原大地,处处存在。

大乘的行法,有一特色:唸诵。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

一称其名。

称,是唸诵。

佛学的终极目终是人生的生老病死之解脱。

经文:
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

怨贼,指的是,人生中诸种与生俱来而必定有之的人生的某些负情绪或想法:忧悲苦恼。

文中,有很多具像的描述,也都是指向这些人生负面情绪或想法的某些俱象的描述,这是法华经文本的特色:

大乘的行法,唸诵,是一种方法,这过程中,必然要有观想,观想你唸诵的内容。

经文:心念不空过, 能灭诸有苦。

普门品的唸诵之观想有二面向:
一、是使人生忧悲苦恼的内容,能解脱的方向。
二、这一解脱,不只是局限于自己,而是祈愿于人人都可以。

所以,经文:应以XX得度者,即现XX而为说法。

这品文的后部,有一画面情节是非常有意思的,比较有哲学思辨味。

无尽意菩萨想供养观世音菩萨,但观世音菩萨不肯受。

依康德的对道德性的论述,说道德是没有目的性的。那麽观世音菩萨的呈现,恰恰是完美的。

但,经文却来个大转弯,经文: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要为他人,受是璎珞。

为什麽?因为,他人,即是一般人,往往要有某种仪式化的过程,生命才能往上转化。

仪轨之重要性,在此。

唸诵是行法的仪轨之一。

亦即,在修行中,要不忽略了仪轨。那恰恰是一般人的自我向上转变的需要。

解脱、他人、仪轨,这样的模态,正是日后大乘不断发展所依的方向。

经文:
念念勿生疑。 观世音淨圣, 于苦恼死厄、 能为作依怙。

观世音淨圣,文中亦称之为「观音力」,这意含着,观世音菩萨的解脱威力,亦是人所本有的。

如来藏的大乘,在这裡看见了苗头。

经文: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

人的生命中有观音力,可以依恃着人所本有的观音力,转化自己的念头,即转化自身而向上。

如来藏的概念样态,和传统儒学中的仁心,是可相通的,是人之本有的。

菩萨乘之大乘在中原大地开花遍遍,有其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