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前文談,囑累品,算是進入流通部分,即結論部分。
在結論的內容中,有一部分是以個案式的舉例,來再次強調法華經這大乘經典的特色。
這出場的個案主角是藥王菩薩。
菩薩,在佛典中,代表的是一位以大乘為修法的行者,即大乘修行人。
好,我們來復習一下,大乘所獨特凸出的一些特點。
一、時間性的一種綿延共時性。
經文: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
這是強調,生命並不是一種時間間隔下產物,相反,時間是人在其成熟過程的一個凸出對焦點,而已。
二、經典的聞思與修行的關係之確立。
經文:皆是得聞法華經力。
對經典內在義理的聞思,即一種強調思維思辨的方式,成為修行的重點。
這的確是以前佛學中所比較沒有被凸顯出來的一種修行方式,這是對意根的重視。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大乘更重視意識,所以觀想這樣的行法,一路的被發展了出來。例如天台的空假中一心三觀。
或是華嚴的法界觀。
觀,是觀想,是觀法,是行法。不是理論。
三、對他者的重視。
他者,是修行過程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過程之內容。
一個人是無法成就的。
修行之成就,是一種自我與他者所呈現出來的一種圓滿關係。換言之,我即他人。
他人是「另一視角下」的我。他人也圓滿,我才能真正的圓滿。
所以六渡的行法被提出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四、大乘經典之於原始經典的更好特色
經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
但,這「更好性」所指向的,依然是原始佛學所看重的人生之特色:生老病死以及諸煩惱的解脫。
經文: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
換言之,大乘是一種在果效更好的佛學觀點和理論和行法。
以上四點,我們都可以在之前的其他篇章中,看到被強調出來的論說。本文是個案舉例。
如果你是佛學行者,那麼,以下經文或許值得你重視,
經文:
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
無令……得其便也。深思。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前文谈,嘱累品,算是进入流通部分,即结论部分。
在结论的内容中,有一部分是以个案式的举例,来再次强调法华经这大乘经典的特色。
这出场的个案主角是药王菩萨。
菩萨,在佛典中,代表的是一位以大乘为修法的行者,即大乘修行人。
好,我们来復习一下,大乘所独特凸出的一些特点。
一、时间性的一种绵延共时性。
经文:乃往过去无量恒河沙劫。
这是强调,生命并不是一种时间间隔下产物,相反,时间是人在其成熟过程的一个凸出对焦点,而已。
二、经典的闻思与修行的关係之确立。
经文:皆是得闻法华经力。
对经典内在义理的闻思,即一种强调思维思辨的方式,成为修行的重点。
这的确是以前佛学中所比较没有被凸显出来的一种修行方式,这是对意根的重视。
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大乘更重视意识,所以观想这样的行法,一路的被发展了出来。例如天台的空假中一心三观。
或是华严的法界观。
观,是观想,是观法,是行法。不是理论。
三、对他者的重视。
他者,是修行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过程之内容。
一个人是无法成就的。
修行之成就,是一种自我与他者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圆满关係。换言之,我即他人。
他人是「另一视角下」的我。他人也圆满,我才能真正的圆满。
所以六渡的行法被提出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四、大乘经典之于原始经典的更好特色
经文:此法华经、亦復如是,于诸经中、最为其上。
但,这「更好性」所指向的,依然是原始佛学所看重的人生之特色:生老病死以及诸烦恼的解脱。
经文:此人不久、必当取草坐于道场,破诸魔军,当吹法螺、击大法鼓,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海。
换言之,大乘是一种在果效更好的佛学观点和理论和行法。
以上四点,我们都可以在之前的其他篇章中,看到被强调出来的论说。本文是个案举例。
如果你是佛学行者,那麽,以下经文或许值得你重视,
经文:
是故宿王华,以此药王菩萨本事品、嘱累于汝,我灭度后、后五百岁中,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恶魔、魔民、诸天龙、夜叉、鸠槃荼等,得其便也。
无令……得其便也。深思。
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5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