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下)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前面談過,從地湧出品這文本,試著要去說明二件事。

一、大乘的思維和行法,是「本來就有」的。但,現在,才,從地湧出。
二、大乘行法的「理論特色」是何樣?

今天,我們來談第二。

經文: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這裡,把「時間性」這一概念,帶入了另一高度。

如果你喜看原始佛學的經典,重點往往在於當下的一些「自身的作為」,最常見的行法是「念處」的行法。

仔細「觀」現在你的「感受」。身受心法,等。

大乘,把「過去」的可能性,帶入到「現在」的思考中,形成關連性。

「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

過去和現在有了明確的關連,那麼,和「未來」之間的關係,就是理論上的必然。

就一般的日常經驗而言,說三時共一的概念,是很難被理解的。

經文: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議。

大乘經典也明白,所以,再次的強調的來說明此事。

經文:
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

所以呢?如何來詮釋時間性上的三時共一呢?

嗯,下一篇,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就是解答的方式。

三時共一的概念,是不好理解的。真的。

我談一下我的經驗,我是從一般科普狀況下的量子力學概念,再加上現象學「時間性」的理解,即
前攝、當下、滯留,才逐漸的有某種理解上的可能性。

簡言之,依前述量子力學及現象學的談法,可以說,「時間」並不是客觀的,是一種「主體的自身產物」。
或著,用一種更小心的說法,
時間的「樣態」是和主體有著一種「共構的關係」。

大乘佛學,在距今很早以前,就是如此的強調「時間性」的「非客觀性」。

所以,這,帶出了很不一樣的大乘行法的開展和演進。



×××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前面谈过,从地涌出品这文本,试着要去说明二件事。

一、大乘的思维和行法,是「本来就有」的。但,现在,才,从地涌出。
二、大乘行法的「理论特色」是何样?

今天,我们来谈第二。

经文: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这裡,把「时间性」这一概念,带入了另一高度。

如果你喜看原始佛学的经典,重点往往在于当下的一些「自身的作为」,最常见的行法是「念处」的行法。

仔细「观」现在你的「感受」。身受心法,等。

大乘,把「过去」的可能性,带入到「现在」的思考中,形成关连性。

「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

过去和现在有了明确的关连,那麽,和「未来」之间的关係,就是理论上的必然。

就一般的日常经验而言,说三时共一的概念,是很难被理解的。

经文:
当精进一心,    我欲说此事,    勿得有疑悔 ,   佛智叵思议。

大乘经典也明白,所以,再次的强调的来说明此事。

经文:
然诸新发意菩萨,于佛灭后,若闻是语,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业因缘。

所以呢?如何来诠释时间性上的三时共一呢?

嗯,下一篇,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就是解答的方式。

三时共一的概念,是不好理解的。真的。

我谈一下我的经验,我是从一般科普状况下的量子力学概念,再加上现象学「时间性」的理解,即
前摄、当下、滞留,才逐渐的有某种理解上的可能性。

简言之,依前述量子力学及现象学的谈法,可以说,「时间」并不是客观的,是一种「主体的自身产物」。
或着,用一种更小心的说法,
时间的「样态」是和主体有着一种「共构的关係」。

大乘佛学,在距今很早以前,就是如此的强调「时间性」的「非客观性」。

所以,这,带出了很不一样的大乘行法的开展和演进。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上):證明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證明

從地湧出品,讀起來就比較科幻一點。

但這是一種敘事型的表述,重點在於,從這中間是要來談出什麼?

湧出品,上接《安樂行品》。

安樂行品是談「行法」的文本。《法華》中的大乘佛學觀念而來的「行法」。

這裡,就有「歷史的因素」在了?

大乘佛學是接著原始佛學,提出了某種「新型態的思考架構」,而有了新形態的行法。

但如何說,這「新的行法」是比得上原始的,更能接近佛學的原旨:解脫煩惱。

這要去證明的。

「從地湧出」,就是一種證明的敘事表達方式。

經文:
……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讀誦經典,是大乘的「新型態的行法」。注意,「於佛滅後」。時間點交待的很清楚。

佛在時而有的經典,基本上是小乘經典,或原始佛學經典。

如何證明這種新的行法是「有效的」,而且合於佛法的原旨呢?

這時,從「大地湧出」,經文:
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亦即,這是「本來就有的」,而且「被證明是有效的」,而且是「那麼多人都因之而有成熟、成就了」。
經文: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如何證明這些從地湧出的大成就者是修行大乘佛學呢?

經文:
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安樂行」否?

這些大成就者倒過來關心,大乘佛學的被學習是否有了障礙?

於是同時,大乘佛學在歷史中發展的定位,也在這裡說了出來。

經文: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下次再談。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证明

从地涌出品,读起来就比较科幻一点。

但这是一种叙事型的表述,重点在于,从这中间是要来谈出什麽?

涌出品,上接《安乐行品》。

安乐行品是谈「行法」的文本。《法华》中的大乘佛学观念而来的「行法」。

这裡,就有「历史的因素」在了?

大乘佛学是接着原始佛学,提出了某种「新型态的思考架构」,而有了新形态的行法。

但如何说,这「新的行法」是比得上原始的,更能接近佛学的原旨:解脱烦恼。

这要去证明的。

「从地涌出」,就是一种证明的叙事表达方式。

经文:
……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读诵经典,是大乘的「新型态的行法」。注意,「于佛灭后」。时间点交待的很清楚。

佛在时而有的经典,基本上是小乘经典,或原始佛学经典。

如何证明这种新的行法是「有效的」,而且合于佛法的原旨呢?

这时,从「大地涌出」,经文:
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亦即,这是「本来就有的」,而且「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是「那麽多人都因之而有成熟、成就了」。
经文: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如何证明这些从地涌出的大成就者是修行大乘佛学呢?

经文:
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否,所应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安乐行」否?

这些大成就者倒过来关心,大乘佛学的被学习是否有了障碍?

于是同时,大乘佛学在历史中发展的定位,也在这裡说了出来。

经文: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此诸众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下次再谈。

2023年2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
智慧力的行法

安樂品中,列出了「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
(一)行處: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1)初親近處: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2)第二親近處: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二法: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法: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今天談第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在往下談之前,要先說明一件事,這是「行法」。

「游泳的方法」,你跟著去練習,於是你就會有游泳能力了,你可以和「水」有一種新的相互關係,你本身有了新的「變化」。

第四法是「行法」,你跟著這樣去「練習」,那麼,你可以得到的生命變化是什麼呢?

這是要談清楚的。

否則,這就不是「行法」,而是道德教條,罷了。

佛學中的行法,所指向的一定要「解脫煩惱」,這是佛學之所以是佛學,而不是儒家,的立基點。

所以,又可以提問的是,為什麼第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可以和「解脫煩惱」有關係呢?

那麼,我們又可以追問,什麼是:解脫煩惱呢?

解脫煩惱,不是「心沒有變化和感受」,那是「死人」,
你是活人,心就一定會有變化和感受。這是「活著」的基本事實。

解脫煩惱是「你知道那些變動」都只是暫時性的,會「生滅的」,你不要「執以為實」。

你看戲,很激動,心情變化很大,甚至難過到不知怎麼辦?
一旦,演完了,戲結束了,你「馬上」就知道那種「感受和變化」是如夢似幻,不是「真實的」。

能夠知道,如夢似幻的「真」,就是智慧。

在這種基礎下,你的人生判斷會很不一樣,這種判斷的品質,往往會被別人稱之為「有智慧」。

但,「知道,如夢似幻的「真」,就是智慧。」這種能力並不是由「理解」就可以有的,而是要有行法的練習。

正如同你讀了、理解了「如何游泳」之後,並「不會」游泳。

如何練習的具體方法,這裡沒有提出來。但,佛學中,最多的,就是各種行法。

在漢傳佛學中就有禪、淨、律、密、經教這樣的方法上的基本區別。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五)

安乐品中,列出了「四法」,表列如下:

!!!!
一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
(一)行处: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1)初亲近处: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2)第二亲近处: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二法: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法: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

今天谈第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在往下谈之前,要先说明一件事,这是「行法」。

「游泳的方法」,你跟着去练习,于是你就会有游泳能力了,你可以和「水」有一种新的相互关係,你本身有了新的「变化」。

第四法是「行法」,你跟着这样去「练习」,那麽,你可以得到的生命变化是什麽呢?

这是要谈清楚的。

否则,这就不是「行法」,而是道德教条,罢了。

佛学中的行法,所指向的一定要「解脱烦恼」,这是佛学之所以是佛学,而不是儒家,的立基点。

所以,又可以提问的是,为什麽第四法「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可以和「解脱烦恼」有关係呢?

那麽,我们又可以追问,什麽是:解脱烦恼呢?

解脱烦恼,不是「心没有变化和感受」,那是「死人」,
你是活人,心就一定会有变化和感受。这是「活着」的基本事实。

解脱烦恼是「你知道那些变动」都只是暂时性的,会「生灭的」,你不要「执以为实」。

你看戏,很激动,心情变化很大,甚至难过到不知怎麽办?
一旦,演完了,戏结束了,你「马上」就知道那种「感受和变化」是如梦似幻,不是「真实的」。

能够知道,如梦似幻的「真」,就是智慧。

在这种基础下,你的人生判断会很不一样,这种判断的品质,往往会被别人称之为「有智慧」。

但,「知道,如梦似幻的「真」,就是智慧。」这种能力并不是由「理解」就可以有的,而是要有行法的练习。

正如同你读了、理解了「如何游泳」之后,并「不会」游泳。

如何练习的具体方法,这裡没有提出来。但,佛学中,最多的,就是各种行法。

在汉传佛学中就有禅、淨、律、密、经教这样的方法上的基本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