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作者是後秦沙門僧睿述。
看著這樣的有時間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覺。
人,就是怕死。
人因為知道會死,所以才想盡辦法要去「保障活著的時刻」。因為,活著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貴。
為了保障活著的時候,所以,有時,什麼都幹。
時間,如何可能被超越。
這是古人哲學思維的重大思考項目。
這對我們這時代不重要嗎?我們只是有「更多的忙」來忘了,這是「時代進步」。
一個歷史文本,讓時間不但不是嚇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不是沒道理的。
經文:
法華經者,諸佛之秘藏,眾經之實體也。
「實體」,亦即,是根本。
這根本是什麼,就是「人心」。
這和儒學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學史中,最後的發展出來的思維系統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們在一般佛學文化中常見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學根基。
法華經,可以說是在這一概念上往前邁出一大步的經典。
法華經是一本「面向大眾」的經典。
有許多佛典是給「高級知識分子」讀的,例如,華嚴經、解深密經,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沒有騙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華經,面向大眾,所以為中原大地所賞識,經文:
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
「適化」、「善權」。
但也不是因為要面向大眾,就只有提出什麼tips之類的操作手冊或宣傳文單,而是用一種寓言式的語言,把「真理」講了出來了。
這才是這文本最「厲害之處」。經文: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麼,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經文:
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
所以文本中有「多寶佛」「普賢菩薩」等人出場,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讓我們去思考生死問題,經文: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
最後下面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時間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讀,都甚有滋味。
經文:
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
《妙法莲华经后序》:老和尚的后语
作者是后秦沙门僧睿述。
看着这样的有时间味的文本和文字,真的是很有感觉。
人,就是怕死。
人因为知道会死,所以才想尽办法要去「保障活着的时刻」。因为,活着是有限的,有限的就珍贵。
为了保障活着的时候,所以,有时,什麽都干。
时间,如何可能被超越。
这是古人哲学思维的重大思考项目。
这对我们这时代不重要吗?我们只是有「更多的忙」来忘了,这是「时代进步」。
一个历史文本,让时间不但不是吓人的,反而有了「美感」。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不是没道理的。
经文:
法华经者,诸佛之秘藏,众经之实体也。
「实体」,亦即,是根本。
这根本是什麽,就是「人心」。
这和儒学的「仁」,很接近了,所以很能在中原大地既有的文化中融合再造。
佛学史中,最后的发展出来的思维系统是「自性清淨心」,即是我们在一般佛学文化中常见的「心即是佛」,「人人皆可成佛」,的哲学根基。
法华经,可以说是在这一概念上往前迈出一大步的经典。
法华经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经典。
有许多佛典是给「高级知识分子」读的,例如,华严经、解深密经,不信,你去翻看看。我没有骗你,你根本「看不下去」。
法华经,面向大众,所以为中原大地所赏识,经文:
然其大略,皆以适化为大;应务之门,不得不以善权为用。
「适化」、「善权」。
但也不是因为要面向大众,就只有提出什麽tips之类的操作手册或宣传文单,而是用一种寓言式的语言,把「真理」讲了出来了。
这才是这文本最「厉害之处」。经文:乃实大明觉理,囊括古今。
(唉-,古文真的很美)
那麽,文本裡面的故事,代表着什麽意义呢?
经文:
云佛寿无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无数,万形不足以异其体也。然则寿量定其非数,分身明其无实,普贤显其无成,多宝照其不灭。
所以文本中有「多宝佛」「普贤菩萨」等人出场,皆有所寓意。
文本再度的让我们去思考生死问题,经文:夫如是者,则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灭矣。
最后下面这一句,我也不懂,是修行心法,但很美的,「美」是越时间性的。正面的、反面的读,都甚有滋味。
经文:
寻幽宗以绝往,则丧功于本无;控心辔于三昧,则忘期于二地。
2022年8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後序》:老和尚的後語
2022年8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就是這樣的實相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就是這樣的實相
這是佛經文本寫作格式的特色之一,往往最後會有鼓勵勉勵之類的文本,「勸發」。
來,如果是你想鼓勵某人某事,你會怎麼去寫?
再過來,古典文本的內容,是「想」出來的,去「說服你的」,還是說,古典文本是某種「實相」的一種文本呈現。
這二點,要在心中想想。
既是某種「實相」的呈見,那古典文本往往就只是「說出來」,因為「道」就是存在於此。
說出來,完全不同於「說服」。說出來的,就是把既存的真理用語言呈現出來。往往是一種「要如此才行」的過程。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要得到之前,要先具備什麼呢?
這很重要,這是「要如此的」。就像學鋼琴就要練「指法」一樣。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這裡有四項重點,你有那一樣?
當然,這目的是「必得是經」。如果你有想要的話?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想要的話,也不是想要有就有,彿彷佛經欠你似的。「行法」,是要走過的。
你有先付出了嗎?
如果你今天有看到這篇,某種玄思而言,大概你或多或少有上面的四項,因為,這是佛經所展示的「實相」。「必得是經」,講得有重,很有力的。
第二項,很接近儒家。所以,佛家在中國文化是有某種相似性的。「積功累德」這樣的很傳統式的說法就出來了。漢傳佛學就很重「積功累德」。
其他的往往就很有佛家的特色。
入正定聚,往往方法是「打坐」。這在廣義中原文化流行之地也很流行。很有禪味。
第四項,不容易,但卻是一種「意根」的修法,很唯識的。但,方便。類似後來的淨土法門。
第一項,最難,「為諸佛護念」,這好像是「外在之力」。但法華是大乘,談「心」,是指你相信人心即佛心嗎?你真的相信嗎?
有這根本理論,所以才能談修行。修行,修自己,轉自己的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就是这样的实相
这是佛经文本写作格式的特色之一,往往最后会有鼓励勉励之类的文本,「劝发」。
来,如果是你想鼓励某人某事,你会怎麽去写?
再过来,古典文本的内容,是「想」出来的,去「说服你的」,还是说,古典文本是某种「实相」的一种文本呈现。
这二点,要在心中想想。
既是某种「实相」的呈见,那古典文本往往就只是「说出来」,因为「道」就是存在于此。
说出来,完全不同于「说服」。说出来的,就是把既存的真理用语言呈现出来。往往是一种「要如此才行」的过程。
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要得到之前,要先具备什麽呢?
这很重要,这是「要如此的」。就像学钢琴就要练「指法」一样。
经文: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这裡有四项重点,你有那一样?
当然,这目的是「必得是经」。如果你有想要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你想要的话,也不是想要有就有,彿彷佛经欠你似的。「行法」,是要走过的。
你有先付出了吗?
如果你今天有看到这篇,某种玄思而言,大概你或多或少有上面的四项,因为,这是佛经所展示的「实相」。「必得是经」,讲得有重,很有力的。
第二项,很接近儒家。所以,佛家在中国文化是有某种相似性的。「积功累德」这样的很传统式的说法就出来了。汉传佛学就很重「积功累德」。
其他的往往就很有佛家的特色。
入正定聚,往往方法是「打坐」。这在广义中原文化流行之地也很流行。很有禅味。
第四项,不容易,但却是一种「意根」的修法,很唯识的。但,方便。类似后来的淨土法门。
第一项,最难,「为诸佛护念」,这好像是「外在之力」。但法华是大乘,谈「心」,是指你相信人心即佛心吗?你真的相信吗?
有这根本理论,所以才能谈修行。修行,修自己,转自己的心。
2022年8月13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聲老師好
法華經,在中原大地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
但這本經書,是在歷史中不斷組編而成的,有興趣的自己去讀一下佛學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於,在倒數第二章,組編這一章,倒底是什麼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說,這是以一則「人物故事」,來對法華經,做出簡潔的、整體性描述的故事性說明。
以前章節中的重點,在這點往往又被帶出來了一次。
所以,被重覆說的,就是法華經中認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這些重點中的重中之重則是「善知識的作用」。
亦即,老師的作用。
「天啟」這概念,佛學不是沒有,但重點更是:善知識的教導。
你不要小看這一點。
我承認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麼認為老師有重要。書自己讀就好。
後來,被一位老師震攝後,才開了眼,才知「沒有善知識」,「敬畏」是出不來的。沒有敬畏,古典的東東是無法真正讀進去的。
古典的東東,在於改造生命。改變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沒有善知識的震攝,人很難「放下自我的認為」。
但,你碰得到「善知識」嗎?未必。人生,難在這裡。
經文:
佛難得值,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盲龜浮木,這成語出處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師,之難,有如盲掉的龜,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進去。
我自己是大學老師,我喜歡在課堂說,同學一定要尊敬老師,在校園碰到要點頭打招呼,要說老師好。
學生都會笑做一堆。
什麼時代了?
他們不知,這是「行法」,可以在日後碰到「善知識」的行法。
尊重老師,善知識才會現身。
老師,未必是善知識。以盲導盲的人,號稱老師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師」無關。
善知識,沒那麼容易被你碰到,經文:
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學,你有的,但你發不起來。
你可以上台大清華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罵老師的多,還是「敬畏」老師的多。
善知識的作用,「欲發起宿世善根」,天啊,這講得有多重,你感受出來了嗎?
最後,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識,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
「種善根故」,朋友,同學。
看到老師,一定要點頭,大聲說老師好。
這是法華經所談的高級行法。
切勿小看。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叫声老师好
法华经,在中原大地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
但这本经书,是在历史中不断组编而成的,有兴趣的自己去读一下佛学史就明了。
但,我好奇在于,在倒数第二章,组编这一章,倒底是什麽思路呢?
看了又看,大概可以说,这是以一则「人物故事」,来对法华经,做出简洁的、整体性描述的故事性说明。
以前章节中的重点,在这点往往又被带出来了一次。
所以,被重复说的,就是法华经中认为「你一定要看到的」部分。这些重点中的重中之重则是「善知识的作用」。
亦即,老师的作用。
「天启」这概念,佛学不是没有,但重点更是:善知识的教导。
你不要小看这一点。
我承认我以前很自大,也不怎麽认为老师有重要。书自己读就好。
后来,被一位老师震摄后,才开了眼,才知「没有善知识」,「敬畏」是出不来的。没有敬畏,古典的东东是无法真正读进去的。
古典的东东,在于改造生命。改变生命格局,就是「否定目前的自己」。
没有善知识的震摄,人很难「放下自我的认为」。
但,你碰得到「善知识」吗?未必。人生,难在这裡。
经文:
佛难得值,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盲龟浮木,这成语出处在此。
人要碰到好老师,之难,有如盲掉的龟,浮到水面,又恰好碰到有一孔浮木,又恰恰好鑽了进去。
我自己是大学老师,我喜欢在课堂说,同学一定要尊敬老师,在校园碰到要点头打招呼,要说老师好。
学生都会笑做一堆。
什麽时代了?
他们不知,这是「行法」,可以在日后碰到「善知识」的行法。
尊重老师,善知识才会现身。
老师,未必是善知识。以盲导盲的人,号称老师的,多的是。
但,你仍要尊重,这是你的修行,和「那一位老师」无关。
善知识,没那麽容易被你碰到,经文:
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宿世善根」啊。朋友,同学,你有的,但你发不起来。
你可以上台大清华的,但你上不了。
想想,平日,你是骂老师的多,还是「敬畏」老师的多。
善知识的作用,「欲发起宿世善根」,天啊,这讲得有多重,你感受出来了吗?
最后,你如何可能得到善知识,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
「种善根故」,朋友,同学。
看到老师,一定要点头,大声说老师好。
这是法华经所谈的高级行法。
切勿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