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2年6月1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聽入之力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聽入之力

看到「神力」兩字,我們大概都忍不住的有奇玄妙想。

但,這篇,其實,最後要談的是《法華經》,這經書的「果效」。

結論是,如來的神力,等同於《法華經》的果效。

經文: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這是談「讀經」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放在佛學史中,這樣的論述,會更有意義性。

讀經,這樣的一種「行法」,是大乘所特別提出來的,尤其是法華經,是被特別強調出來的。

在之前,「讀經」並不是一種被強調出來的行法,苦行或是以「身體」為觀照的方式,才是主流。

讀經,這種方式,挺有「革命性的」。

所以,在此經中,為讀經這方式,特別的拉出這一章節,來談,讀經可能的「修行作用」。

那麼,作用是什麼?於是用擬如來法的方式,用如來的「奇幻表演」來加以描述。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廣長舌」是什麼意思?有什麼作用?

先說,「舌」是用來講話,來表達意義。廣長舌,是指,很能把意義傳達出去的能力。

經文: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想學佛學嗎?這本必讀。讀經,而不是「苦行」。

而,讀此經,你也會變成是「廣長舌」。你能成為很棒的「意義傳導者」。

經文: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神力,講完了。如是。

你可能會覺得:到底「神力」在那裡?

哈,你如果當老師,你就知道,要讓一個人把某種「知識」聽進去,有多難。

這經,奇了,你如果信受,你會長出一種「別人願意聽進去」的能力。嗯,那是由「此經」為你而帶來的威神力。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听入之力

看到「神力」两字,我们大概都忍不住的有奇玄妙想。

但,这篇,其实,最后要谈的是《法华经》,这经书的「果效」。

结论是,如来的神力,等同于《法华经》的果效。

经文: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这是谈「读经」到底能为我们带来什麽?

放在佛学史中,这样的论述,会更有意义性。

读经,这样的一种「行法」,是大乘所特别提出来的,尤其是法华经,是被特别强调出来的。

在之前,「读经」并不是一种被强调出来的行法,苦行或是以「身体」为观照的方式,才是主流。

读经,这种方式,挺有「革命性的」。

所以,在此经中,为读经这方式,特别的拉出这一章节,来谈,读经可能的「修行作用」。

那麽,作用是什麽?于是用拟如来法的方式,用如来的「奇幻表演」来加以描述。

经文:
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广长舌」是什麽意思?有什麽作用?

先说,「舌」是用来讲话,来表达意义。广长舌,是指,很能把意义传达出去的能力。

经文:
于我灭度后,    应受持斯经,    是人于佛道,    决定无有疑。


想学佛学吗?这本必读。读经,而不是「苦行」。

而,读此经,你也会变成是「广长舌」。你能成为很棒的「意义传导者」。

经文:
能持是经者,    于诸法之义、

名字及言辞,    乐说无穷尽,    如风于空中,    一切无障碍。

神力,讲完了。如是。

你可能会觉得:到底「神力」在那裡?

哈,你如果当老师,你就知道,要让一个人把某种「知识」听进去,有多难。

这经,奇了,你如果信受,你会长出一种「别人愿意听进去」的能力。嗯,那是由「此经」为你而带来的威神力。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個案研究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個案研究



常不輕菩薩品,是以「個案研究」的方式,來說明大乘佛學的理論架構,以及隨這理論架構而來的修行方式。

以個案研究的描述方式,來說明修行過程所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

這篇我第一次讀,覺得「好笑」。

之後,每讀一次,就問自己「這如何可能?」。

我的這種態度,是很典型的從「看古代文本」的好奇,轉到對「往昔修行人的修行經驗」的思考。

讀古典,往往會有這種「轉向」,即使是讀論語。

來,這篇所談出的大乘佛學理論有如下:

一、經文:『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一定是深信,人人都可以成佛,換言之,在人性的基準面,人人相同平等。

這喊喊很容易,你幾幾乎乎做不到。尤其碰到你「討厭的人」。

大乘以前的佛學,並沒有如此明明白白的宣示這點。

二、經文: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

讀經、誦經與修行的關係,提上了探討。

大乘之後,「讀書」與修行的關係,被正式的提了出來,被確定。不再是如以前般的強調「苦行」。

這點,對漢傳佛學很有影響,我們比較看不到「苦行」這種畫面,而更重視對「佛法」的研究。

所以中原大地的佛學往往在思想、藝術與格義上,有更不同於印度的表現。

三、經文: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確定生命的「永恆性」與「可傳承」的現象。用更通俗的講法即是深信輪迴與因果。

這點也是到了大乘,才大大方方的講了出來。

從現代的視角而言,這點有「迷信」之疑,但如果你轉成胡塞爾的「生活世界」或榮格的「集體潛意識」,其實也差不多是同一思路。

生命不是生下來是「空白紙一張」,生命一生下來,就有某種「潛勢」在。

生命如果是空白,那無法談修行。生命有「潛勢」,所以可以談修行。把潛勢以更好的方式發揮出來。

生命生下來如果是白紙一張,無法談「價值與意義」。價值與意義,恰恰是「指向經驗之外的更好」,那就不是白紙了。

價值與意義,是藉由「經驗」之媒介而在生命主體中「直觀地自己冒出來的」(如審美),價值與意義不是「被直接經驗到的某種存在物」。

再來是修行過程。

一、經文: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確定「行法」。這是「意根」的行法。所以後來大乘有唯識出現,唐代佛學即是「唯識」在中原大地的重要成果。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即玄奘法師,是「唯識」大師。《成唯識論》是他的代表作。《心經》是他譯的。

二、經文: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

如果你依上述理論來修,你一定會碰到「常被罵詈」。

所以,忍,很重要,在佛學的修行系統中。

「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三、經文: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這是修行的果效。

成佛。

並不是「入涅槃」,而是「成佛」。

這二者很不一樣的。成佛,更看重「個體性」之視角。

儒家也講「成聖」。老子談「無為」。

這裡並不是對錯,這是劃了什麼人生修行的「重點」。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个案研究



常不轻菩萨品,是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来说明大乘佛学的理论架构,以及随这理论架构而来的修行方式。

以个案研究的描述方式,来说明修行过程所可能出现的种种「状况」。

这篇我第一次读,觉得「好笑」。

之后,每读一次,就问自己「这如何可能?」。

我的这种态度,是很典型的从「看古代文本」的好奇,转到对「往昔修行人的修行经验」的思考。

读古典,往往会有这种「转向」,即使是读论语。

来,这篇所谈出的大乘佛学理论有如下:

一、经文:『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一定是深信,人人都可以成佛,换言之,在人性的基准面,人人相同平等。

这喊喊很容易,你几几乎乎做不到。尤其碰到你「讨厌的人」。

大乘以前的佛学,并没有如此明明白白的宣示这点。

二、经文:于其法中、说是法华经,以是因缘,復值二千亿佛,同号云自在灯王。

读经、诵经与修行的关係,提上了探讨。

大乘之后,「读书」与修行的关係,被正式的提了出来,被确定。不再是如以前般的强调「苦行」。

这点,对汉传佛学很有影响,我们比较看不到「苦行」这种画面,而更重视对「佛法」的研究。

所以中原大地的佛学往往在思想、艺术与格义上,有更不同于印度的表现。

三、经文:得大势,于意云何,尔时常不轻菩萨、岂异人乎,则我身是。

确定生命的「永恆性」与「可传承」的现象。用更通俗的讲法即是深信轮迴与因果。

这点也是到了大乘,才大大方方的讲了出来。

从现代的视角而言,这点有「迷信」之疑,但如果你转成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或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其实也差不多是同一思路。

生命不是生下来是「空白纸一张」,生命一生下来,就有某种「潜势」在。

生命如果是空白,那无法谈修行。生命有「潜势」,所以可以谈修行。把潜势以更好的方式发挥出来。

生命生下来如果是白纸一张,无法谈「价值与意义」。价值与意义,恰恰是「指向经验之外的更好」,那就不是白纸了。

价值与意义,是藉由「经验」之媒介而在生命主体中「直观地自己冒出来的」(如审美),价值与意义不是「被直接经验到的某种存在物」。

再来是修行过程。

一、经文: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于如来灭后,常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确定「行法」。这是「意根」的行法。所以后来大乘有唯识出现,唐代佛学即是「唯识」在中原大地的重要成果。

西游记中的唐三藏,即玄奘法师,是「唯识」大师。《成唯识论》是他的代表作。《心经》是他译的。

二、经文: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

如果你依上述理论来修,你一定会碰到「常被骂詈」。

所以,忍,很重要,在佛学的修行系统中。

「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三、经文: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这是修行的果效。

成佛。

并不是「入涅槃」,而是「成佛」。

这二者很不一样的。成佛,更看重「个体性」之视角。

儒家也讲「成圣」。老子谈「无为」。

这裡并不是对错,这是划了什麽人生修行的「重点」。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高聲唱言

在講了修行對人可能產生的影響之後,整個文本來個大轉彎。

不再談這些有理論性質的內容,而是直接來個「故事」。

用故事,來對前面的「理論」,做出某種更活生生的說明。

這時,常不輕菩薩,出場。

這位菩薩,到底以他的故事,要來「更說明」什麼呢?

經文:
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位菩薩,只做一件事,即是稱讚別人「當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難。

你都不一定相信別人是「好人」,更何況你要去相信別人「當得作佛」。

這難。但,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難之處。常不輕菩薩,現身說法給你看。

經典,還跟你說,如果你想這樣做,你會面臨什麼「他人反應」。

經文:
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無智比丘。

還被「打擲之」。

經典有時,非常「現代」。這種畫面,在現代也是一樣很清晰的。只是「口號」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當得作佛」,你一定會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擲之」。

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準備了嗎?

這樣的修行,有什麼「果效」。

經文:
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心無所畏,即是自在,即是遠離煩惱,即是解脫。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嗎?想要解除煩惱心得自在嗎?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學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會性利他的方法來修行的那種樣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長出來,在中原大地,開花結果。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高声唱言

在讲了修行对人可能产生的影响之后,整个文本来个大转弯。

不再谈这些有理论性质的内容,而是直接来个「故事」。

用故事,来对前面的「理论」,做出某种更活生生的说明。

这时,常不轻菩萨,出场。

这位菩萨,到底以他的故事,要来「更说明」什麽呢?

经文:
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位菩萨,只做一件事,即是称赞别人「当得作佛」。

真心的哦。

真难。

你都不一定相信别人是「好人」,更何况你要去相信别人「当得作佛」。

这难。但,这也指出了大乘修行最重要的心法,及最难之处。常不轻菩萨,现身说法给你看。

经典,还跟你说,如果你想这样做,你会面临什麽「他人反应」。

经文:
四众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恶口骂詈言:『是无智比丘、从何所来?自言我不轻汝,而与我等授记,当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虚妄授记。』……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无智比丘。

还被「打掷之」。

经典有时,非常「现代」。这种画面,在现代也是一样很清晰的。只是「口号」不同而已。

你想去相信他人「当得作佛」,你一定会得到「杖木瓦石而打掷之」。

这是「人的世界」的必然。

你有心理准备了吗?

这样的修行,有什麽「果效」。

经文:
为诸四众说此经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诸根清淨,于四众中说法,心无所畏。

心无所畏,即是自在,即是远离烦恼,即是解脱。

看到大乘的行法特色了吗?想要解除烦恼心得自在吗?这裡有行的行法。

和儒学共通,是不是有某以社会性利他的方法来修行的那种样子。

所以,大乘在印度长出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