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前文談到,安樂行品以「講經」為例子,來談佛學的修行方法,或修行次第。
我們活在這個現代性世界,其實都在「成就『物』」,或是成就能生產「好物」的工作者。
人,是被他所能生產的「物」之價值來被肯定的。
所以,這現代化時代,你談修行,你是沒感覺的。真的啊,要修行做什麼?修行是要生產什麼物呢?
沒有。
修行是「修正」人。
人才是目標。
人成就了「是人」,自會有人在必有的社會生活中的「好的」副作用。如是而已。所以,孔子說:「君子不器」。
佛法,是一種對生命思考的態度,思考態度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
所以,佛學的修行和儒家、道家、基督教,不會相同。但思考的對象都是「人」。想成就的也是「人」。
法華經安樂行品,提出了四法,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筆者在此將四法分成一是理論,其他三者是過程結構。
理論中的核心是「空性」。這是佛學之所以是佛學的「基本特色」。
佛學如果和其他談修行的思維態度,例如儒家,不同,也正是因為其對人生思考的基本著眼點在於這世界的「空性」。
正如同,同樣的現象學,胡塞爾從「眼睛看到」對象物這一現象為思考起點;而海德格爾從「人釘釘子」這一現象的上手性,為思考起點。
來,搞清了什麼是「空性」,你才能「理解」,為什麼會開出之後其他三個項目的「修行的過程結構」。這是理論上可以被通達的。
麻煩的是,法華經並不是一本以「理論探究」為旨趣的經典,而是以「講故事」為文本核心的經典。所以,什麼是「空性」,也往往是用舉例的談。
舉例啊,並不是什麼不能更動的法規。例子:
「
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
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
」
這是「空性」。你大概一頭火大。哈,我也是,當年。這有講跟沒講一樣。
不只是你如此,古人也如此。
所以才有後來龍樹的「中觀理論」,中觀就是後來對「空性」的解釋。嗯,更讓人「好亂哦」。
所以,才又有後世的無著世親的「唯識理論」,這也是換另一角度來談「空性」。
唯識的講法,比較可以「被理解」,即可以理性化論述。所以,唯識更像是「哲學」,在大學中被談的比較多。
是哲學,而且是偏向「認識論的哲學」,所以是可以和西方哲學系統接軌。例如,你可以用康德的「現象與物自身」的理論來「格義」思考空性,你也可以用
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來看待唯識的「依他起性」。諸如。
空性,用我的講法,請參考就好,就是去設想:如果在假設你明天就要死了的意識下,你會如何去決定你所冒出的每一個念頭。
所以,經文: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前文谈到,安乐行品以「讲经」为例子,来谈佛学的修行方法,或修行次第。
我们活在这个现代性世界,其实都在「成就『物』」,或是成就能生产「好物」的工作者。
人,是被他所能生产的「物」之价值来被肯定的。
所以,这现代化时代,你谈修行,你是没感觉的。真的啊,要修行做什麽?修行是要生产什麽物呢?
没有。
修行是「修正」人。
人才是目标。
人成就了「是人」,自会有人在必有的社会生活中的「好的」副作用。如是而已。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
佛法,是一种对生命思考的态度,思考态度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
所以,佛学的修行和儒家、道家、基督教,不会相同。但思考的对象都是「人」。想成就的也是「人」。
法华经安乐行品,提出了四法,修行的四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笔者在此将四法分成一是理论,其他三者是过程结构。
理论中的核心是「空性」。这是佛学之所以是佛学的「基本特色」。
佛学如果和其他谈修行的思维态度,例如儒家,不同,也正是因为其对人生思考的基本着眼点在于这世界的「空性」。
正如同,同样的现象学,胡塞尔从「眼睛看到」对象物这一现象为思考起点;而海德格尔从「人钉钉子」这一现象的上手性,为思考起点。
来,搞清了什麽是「空性」,你才能「理解」,为什麽会开出之后其他三个項目的「修行的过程结构」。这是理论上可以被通达的。
麻烦的是,法华经并不是一本以「理论探究」为旨趣的经典,而是以「讲故事」为文本核心的经典。所以,什麽是「空性」,也往往是用举例的谈。
举例啊,并不是什麽不能更动的法规。例子:
「
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
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
」
这是「空性」。你大概一头火大。哈,我也是,当年。这有讲跟没讲一样。
不只是你如此,古人也如此。
所以才有后来龙树的「中观理论」,中观就是后来对「空性」的解释。嗯,更让人「好乱哦」。
所以,才又有后世的无着世亲的「唯识理论」,这也是换另一角度来谈「空性」。
唯识的讲法,比较可以「被理解」,即可以理性化论述。所以,唯识更像是「哲学」,在大学中被谈的比较多。
是哲学,而且是偏向「认识论的哲学」,所以是可以和西方哲学系统接轨。例如,你可以用康德的「现象与物自身」的理论来「格义」思考空性,你也可以用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来看待唯识的「依他起性」。诸如。
空性,用我的讲法,请参考就好,就是去设想:如果在假设你明天就要死了的意识下,你会如何去决定你所冒出的每一个念头。
所以,经文:
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性。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的空性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那麼,接著上一回的po文,我們可以說,這一章是以「講經」這種經驗現象來談「修行的方法和實踐」。
人為什麼要修行?因為,你所看到的「既存現況」的你,不是最完美的一種可能性的呈現。
你想去看看,你這活生生的肉體生命,在一段時間的存在的呈現過程中,還能有什麼樣的「可能性」嗎?
這可能性是指「一種生命在質性上有所翻轉的」可能性。
來,用一種簡單的說法,是從國小到大學,這樣的一種變化。而不是在國小的從下午喝紅豆湯改成緣豆湯。
經文:
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這裡有二項重點,一是「後惡世」,二是說經。
後惡世,這是指,你外在的環境,對於你的「修行」會是一種反對的、朝笑的、障礙你的狀況。
真的。這世上會鼓勵你變化向上的人「不多」,真的啊。你自己可能不小心就常嘲笑別人的「自我改變之努力」。
說經,為什麼是好例子呢?
講,不難。就是把口張開,讓語言從口裡跑出來。但這無意義。
講經在於,如何讓「別人聽得下去」。
修行的「變化」,需要外在的「他人」做一種自我省察的標的現象。
講經,如果別人聽不懂,那講者就要「改變自己的講法和內容」,不是嗎?
嗯,改變自己。這裡,講經和修行,扣上了。
這經典,在此提出四種要去注意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樂心故,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四、、生大慈心。
這是合於大乘佛法的基本理論原理:先去了解「空性」,再來是以「利他」為修行方法。
四法中第一法是說明什麼是「空性」。
第二、三、四法,則是談「利他」過程中,自我在利他的過程中會呈現的層次變化。
如果你是當老師的,你把「講經」改成「上課」,那麼你一定會更很多感想出來的。
先談第一法:一者、安住(一)菩薩行處及(二)親近處。這裡又有細分。
(一)菩薩行處。
經文: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二)親近處又分兩層次:
(1)初親近處,
經文: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
(2)第二親近處:
經文: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
(一)是說「菩薩行」處,這是指「菩薩行」的修行者,菩薩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名稱,相對的,大乘之前的「小乘(原始)佛法」的修行者往往被稱之為羅漢或聲聞。
菩薩行的第一要項是:忍辱。
哈,你準備要「看不下去了嗎」。
住忍辱地不是去當傻瓜,而是在一種「自我鍛練」意識中: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正如同練游泳一定是在一種「學游泳」的意識中,所以你的「練習」才能生出效果。
有意識的知道「自己在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行法。這行法的效果是什麼?了悟「空性」。
我們往往無法忍辱或是被逼著忍辱。那沒有用。
只要不是什麼違反天良的事,你願意「退一步」而忍辱,是一種自我意識下的行為,在這樣的「模式中」,你生命將會有變化。指向對「空性」了悟的變化。
正如同你有意識的知道在練習游泳的模式中,你的以前所沒有的游泳能力,就正在被啟動。
因為是有意識的忍辱,所那種心態客觀的描述就是: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而一種外在呈現的被別人看起來的樣子是: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
只要你知道你是在修「忍辱」行法,有意識的,這是你生命自我改造第一步。
同學,如果你不是什麼前三志願的大學生,如果你「想讀書」,是不是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忍辱」啊。
老師亦然,如果當老師的想「改變自己」的話。
真的。生命中想改變自己的「過程模式」,就是如此。這是佛法所看出的人生模式。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第一法
那麽,接着上一回的po文,我们可以说,这一章是以「讲经」这种经验现象来谈「修行的方法和实践」。
人为什麽要修行?因为,你所看到的「既存现况」的你,不是最完美的一种可能性的呈现。
你想去看看,你这活生生的肉体生命,在一段时间的存在的呈现过程中,还能有什麽样的「可能性」吗?
这可能性是指「一种生命在质性上有所翻转的」可能性。
来,用一种简单的说法,是从国小到大学,这样的一种变化。而不是在国小的从下午喝红豆汤改成缘豆汤。
经文:
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这裡有二项重点,一是「后恶世」,二是说经。
后恶世,这是指,你外在的环境,对于你的「修行」会是一种反对的、朝笑的、障碍你的状况。
真的。这世上会鼓励你变化向上的人「不多」,真的啊。你自己可能不小心就常嘲笑别人的「自我改变之努力」。
说经,为什麽是好例子呢?
讲,不难。就是把口张开,让语言从口裡跑出来。但这无意义。
讲经在于,如何让「别人听得下去」。
修行的「变化」,需要外在的「他人」做一种自我省察的标的现象。
讲经,如果别人听不懂,那讲者就要「改变自己的讲法和内容」,不是吗?
嗯,改变自己。这裡,讲经和修行,扣上了。
这经典,在此提出四种要去注意的「行法」。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住忍辱地、法空,
二、修如是安乐心故,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
四、、生大慈心。
这是合于大乘佛法的基本理论原理:先去了解「空性」,再来是以「利他」为修行方法。
四法中第一法是说明什麽是「空性」。
第二、三、四法,则是谈「利他」过程中,自我在利他的过程中会呈现的层次变化。
如果你是当老师的,你把「讲经」改成「上课」,那麽你一定会更很多感想出来的。
先谈第一法:一者、安住(一)菩萨行处及(二)亲近处。这裡又有细分。
(一)菩萨行处。
经文:若菩萨摩诃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二)亲近处又分两层次:
(1)初亲近处,
经文: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
(2)第二亲近处:
经文: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
(一)是说「菩萨行」处,这是指「菩萨行」的修行者,菩萨是「大乘佛法」的修行者的名称,相对的,大乘之前的「小乘(原始)佛法」的修行者往往被称之为罗汉或声闻。
菩萨行的第一要项是:忍辱。
哈,你准备要「看不下去了吗」。
住忍辱地不是去当傻瓜,而是在一种「自我锻练」意识中: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正如同练游泳一定是在一种「学游泳」的意识中,所以你的「练习」才能生出效果。
有意识的知道「自己在忍辱」,是非常重要的行法。这行法的效果是什麽?了悟「空性」。
我们往往无法忍辱或是被逼着忍辱。那没有用。
只要不是什麽违反天良的事,你愿意「退一步」而忍辱,是一种自我意识下的行为,在这样的「模式中」,你生命将会有变化。指向对「空性」了悟的变化。
正如同你有意识的知道在练习游泳的模式中,你的以前所没有的游泳能力,就正在被启动。
因为是有意识的忍辱,所那种心态客观的描述就是: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而一种外在呈现的被别人看起来的样子是:又復于法、无所行,而观诸法如实相,亦不行、不分别。
只要你知道你是在修「忍辱」行法,有意识的,这是你生命自我改造第一步。
同学,如果你不是什麽前三志愿的大学生,如果你「想读书」,是不是第一步要去做的就是「忍辱」啊。
老师亦然,如果当老师的想「改变自己」的话。
真的。生命中想改变自己的「过程模式」,就是如此。这是佛法所看出的人生模式。
2022年2月5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講經行法及天台宗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講經行法及天台宗
這一品,在談法華經的各式文本中,是非常受重視的一品,也可以說是核心章節。
為什麼?
因為這品中有明確的談到「法華經的修行方法」。
佛學有很多不同的經典,有時,經典的內容和意義,可能相異甚大。
為什麼會有如此的現象。
常說佛學是哲學,因為佛學很重視「理論」,真的啊,連不立文字的禪學,也有禪學理論。
理論,在宗教中,有什麼作用?
先想想,在我們生活世界中,理論有什麼用。
理論,具有一種「指導性」的功能,為我們設定了思考的方向,和對結果的預判。
你用「物理理論」的方法來計算,所以你用這種方式來思考如何可以登上月球,以何種行為模式?同時,大概是一種什麼樣的登陸結果。
沒有理論,都只是一種「偶然性」的結果。
佛學「理論」,做什麼用?這理論不是登上月球,這理論是指導修行以及預判修行後的結果。
這點,真的就是儒家所沒有的思想架構模式。
你要怎麼「修」?常見的,唸佛、或是拜懺、或是打坐、或是觀想。
為什麼是這樣的一種「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如何的來對我們的自我向上改變產生何種結果?
透過理論,所以我們可以推出的「正確」行為模式,應是什麼?
佛學有很多不同的理論模式,阿含、部派、中觀、唯識、如來藏……;而相應的也有禪、淨、律、密、淨土等一般所被熟知的行法。
不同的理論,就可以推理出不同的「行法」以及之後的生命自我向上改變的成果。
這些不同的理論模式,各有不同的要經典。
法華經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所以,這經典中所談的「佛學理論」以及「行法」,往往特別被重視。
傳統漢傳佛學中的天台宗,是非常有名的,例如你熟知的佛光、慈濟等現代佛學團體,也都可以大約的說是「天台系統」。
天台,就是以「法華經」為主要經典的修行結構的宗派。
所以,很用力談「修行」的這一章,就非常受重視。
在許多大德去「解法華」的文本或演講中,這一章往往是不會被跳過去的。
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能說是經」是重要的行法。這點非常重要。是法華的特色。所以,漢傳佛學中,「講經」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
我現在以電腦打字解釋,正是這種行法的一種展現形式。
但,經文一開始就提出了「重要理論原則」。不是你想講就可以講的好。不然,你可以去試試啊。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你要先具備了某一條件,才能講的好。而如何去達到可以講得好的條件,恰恰是修行的條件。
經文: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一共提出了「四法」。下週再往下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讲经行法及天台宗
这一品,在谈法华经的各式文本中,是非常受重视的一品,也可以说是核心章节。
为什麽?
因为这品中有明确的谈到「法华经的修行方法」。
佛学有很多不同的经典,有时,经典的内容和意义,可能相异甚大。
为什麽会有如此的现象。
常说佛学是哲学,因为佛学很重视「理论」,真的啊,连不立文字的禅学,也有禅学理论。
理论,在宗教中,有什麽作用?
先想想,在我们生活世界中,理论有什麽用。
理论,具有一种「指导性」的功能,为我们设定了思考的方向,和对结果的预判。
你用「物理理论」的方法来计算,所以你用这种方式来思考如何可以登上月球,以何种行为模式?同时,大概是一种什麽样的登陆结果。
没有理论,都只是一种「偶然性」的结果。
佛学「理论」,做什麽用?这理论不是登上月球,这理论是指导修行以及预判修行后的结果。
这点,真的就是儒家所没有的思想架构模式。
你要怎麽「修」?常见的,唸佛、或是拜忏、或是打坐、或是观想。
为什麽是这样的一种「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如何的来对我们的自我向上改变产生何种结果?
透过理论,所以我们可以推出的「正确」行为模式,应是什麽?
佛学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模式,阿含、部派、中观、唯识、如来藏……;而相应的也有禅、淨、律、密、淨土等一般所被熟知的行法。
不同的理论,就可以推理出不同的「行法」以及之后的生命自我向上改变的成果。
这些不同的理论模式,各有不同的要经典。
法华经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所以,这经典中所谈的「佛学理论」以及「行法」,往往特别被重视。
传统汉传佛学中的天台宗,是非常有名的,例如你熟知的佛光、慈济等现代佛学团体,也都可以大约的说是「天台系统」。
天台,就是以「法华经」为主要经典的修行结构的宗派。
所以,很用力谈「修行」的这一章,就非常受重视。
在许多大德去「解法华」的文本或演讲中,这一章往往是不会被跳过去的。
经文: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是诸菩萨,甚为稀有,敬顺佛故,发大誓愿,于后恶世、护持读说是法华经。世尊,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云何能说是经。」
「能说是经」是重要的行法。这点非常重要。是法华的特色。所以,汉传佛学中,「讲经」是很重要的「修行方式」。
我现在以电脑打字解释,正是这种行法的一种展现形式。
但,经文一开始就提出了「重要理论原则」。不是你想讲就可以讲的好。不然,你可以去试试啊。你就知道为什麽了?
你要先具备了某一条件,才能讲的好。而如何去达到可以讲得好的条件,恰恰是修行的条件。
经文:
佛告文殊师利:「若菩萨摩诃萨,于后恶世、欲说是经,当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一共提出了「四法」。下週再往下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