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9月2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之時間與未來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之時間與未來

授記品,談的是與「未來」之間的關係。

再抽象一點的說,是談人與「時間」的關係。

再哲學一點的說,「時間」是什麼?人如何的去「理解」時間?

再哲學派別一點的說:時間是客觀存在的?還是說,時間是「主體」去構造成的?

乍看之下,時間當然是客觀存在的!

這是牛頓物理之所以可以成之的「基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說,時間是「相對的」。

量子力學說,時間是會隨系統的變化而變化。


在佛學,時間是「主觀」出來的。你先不相信,沒關係。

這和「基本常識以及經驗」差太多了,正如同相對論以及量子力學。

談時間就會和「未來」相關?

未來是一片空白,由你去「揮灑」?

或是,未來是「命定的」,人只是某種棋子?

或是,未來是一種「架構」,你在那架構中去造出有自己色彩的「客觀存在」?

你相信那一種?

不急。我沒有答案。

我只想說,宗教在以他們的方式和理論去思考這一問題?

你完全沒有去想過?但你罵他們「迷信」。

來,
當你想講一句話時,你才講第一個字出來,你心中其實就很清楚,應在那裡結束,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句子。

說,現在和未來是同時存在,這好像有道理吧。

未來不是任由你揮灑的。
你的「現在之主觀」,已經「影響了」你的未來。

所以,人是可以「授記的」。


經文: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

心之所念。



你相信你可以考上台大嗎?

你現在的「相信」會影響到「未來」。

有沒有大一大二的,現在想去考台大研究所的。

來,我跟你「授記」好不好?

如果你相信。


**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之时间与未来

授记品,谈的是与「未来」之间的关系。

再抽象一点的说,是谈人与「时间」的关系。

再哲学一点的说,「时间」是什么?人如何的去「理解」时间?

再哲学派别一点的说:时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说,时间是「主体」去构造成的?

乍看之下,时间当然是客观存在的!

这是牛顿物理之所以可以成之的「基础」。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说,时间是「相对的」。

量子力学说,时间是会随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在佛学,时间是「主观」出来的。你先不相信,没关系。

这和「基本常识以及经验」差太多了,正如同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

谈时间就会和「未来」相关?

未来是一片空白,由你去「挥洒」?

或是,未来是「命定的」,人只是某种棋子?

或是,未来是一种「架构」,你在那架构中去造出有自己色彩的「客观存在」?

你相信那一种?

不急。我没有答案。

我只想说,宗教在以他们的方式和理论去思考这一问题?

你完全没有去想过?但你骂他们「迷信」。

来,
当你想讲一句话时,你才讲第一个字出来,你心中其实就很清楚,应在那里结束,才会是一个「有意义」的句子。

说,现在和未来是同时存在,这好像有道理吧。

未来不是任由你挥洒的。
你的「现在之主观」,已经「影响了」你的未来。

所以,人是可以「授记的」。


经文:
尔时世尊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诸比丘:「是须菩提,于当来世、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号曰名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劫名有宝。国名宝生。…

心之所念。



你相信你可以考上台大吗?

你现在的「相信」会影响到「未来」。

有没有大一大二的,现在想去考台大研究所的。

来,我跟你「授记」好不好?

如果你相信。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那是為什麼有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那是為什麼有

佛學,終究不是哲學;雖然,佛學有強烈的哲學架勢。

佛學是,宗教。

對我而言,宗教之於哲學,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宗教一定會去談到:人死之後。

人死之後?

嗯,人死之後?

還有什麼?

海德格爾:人是向死的存在。

不用擔心,今天過了,你就向著躺進棺材更近了一天,如果你命夠好可以躺進去的話。

這點,我不糾葛。

來,如果你內心深處相信人不是一了百了,是非善惡總有個審判、因果或是天道好還之類的,
不然,談什麼公平正義?

 人的內心如果沒有那個什麼超越的東東在,你憑什麼去「理解」和「感受」公平正義的那種感覺呢?

佛學,自然要去處理人死之後的問題。

經文,〈藥草喻品〉: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皆非滅度。

人總有在死之後的某種東東。

於是,理論上,人就可以不斷的修學,而達於最高善,成佛。

相信人的死了之後還有,於是你才能有「能力」去原諒別人。
不是嗎?

如果人死後一了百了,說「原諒」就是無法被理解的事,說「多元」更是瞞天大謊。

即使說了,也一定做不到,或不會去做。

只相信現世的人,沒有不殘忍的,這是理論上的必然。人必須保存自己啊。

如果只有現世,人為什麼不去殘忍呢?
如果只有現世,人不去殘忍,那才荒謬呢?
正因為,相信,人死之後,不是什麼都沒有,所以,才有授記。

這是大乘佛學。

經文: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2021年9月11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藥草喻品是一篇用「比喻」來說明意義的章節,說明什麼呢?
說明,為什麼法華經要用這種文本呈現形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

經文:
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

不同的個性、層次,要有不同的與之「可理解的」表達形式,這好像不是那麼的難懂的道理。
但,核心在於:到於「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是很重要的佛學核心觀念;換言之,不是因為受眾不同就可以,「隨便說」;
而是,要能確保意義的表達並沒有被扭曲,這點並不容易。

這如何可能?對一位老師而言,我就很有興趣去追問,因為就我的經驗而言,這幾乎不可能。
說給層度差的同學的表達方式,很難不有所「變形」。

經文:
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

「任力所能」。

換言之,這不是「理解知識」的問題,這是「如何去實踐」的指示式話語。

實踐的目的是什麼?
真正的老師在於讓學生找到自己的「下手處」。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解脫相、離相、滅相」,解脫煩惱。這是目的。

學佛學的,一定要切記這目的。

解脫不是「沒有」煩惱;而是,「至於一切種智」。解脫相,是指「至一切種智」;
智要做什麼?

智在於能夠「轉」煩惱。

所以,方法是什麼呢?就是這本書用「比喻」所要跟你說的。所以,「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

愈來愈有「能力、智慧」去「轉」煩腦了。

實踐的方法?

這是在讀此經時,一定要掛在心上的問號。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找方法

药草喻品是一篇用「比喻」来说明意义的章节,说明什么呢?
说明,为什么法华经要用这种文本呈现形式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经文: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不同的个性、层次,要有不同的与之「可理解的」表达形式,这好像不是那么的难懂的道理。
但,核心在于:到于「一切智地」。

一切智地,是很重要的佛学核心观念;换言之,不是因为受众不同就可以,「随便说」;
而是,要能确保意义的表达并没有被扭曲,这点并不容易。

这如何可能?对一位老师而言,我就很有兴趣去追问,因为就我的经验而言,这几乎不可能。
说给层度差的同学的表达方式,很难不有所「变形」。

经文:
既闻法已,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

「任力所能」。

换言之,这不是「理解知识」的问题,这是「如何去实践」的指示式话语。

实践的目的是什么?
真正的老师在于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下手处」。

经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解脱相、离相、灭相」,解脱烦恼。这是目的。

学佛学的,一定要切记这目的。

解脱不是「没有」烦恼;而是,「至于一切种智」。解脱相,是指「至一切种智」;
智要做什么?

智在于能够「转」烦恼。

所以,方法是什么呢?就是这本书用「比喻」所要跟你说的。所以,「如说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觉知」。

愈来愈有「能力、智慧」去「转」烦脑了。

实践的方法?

这是在读此经时,一定要挂在心上的问号。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窮子喻」

《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的「窮子喻」

各種寓言/喻言是法華經文本中的特色。

法華經往往不是用「很有學術味道」的那種論理分析方式來談,
這點,華嚴經就很那麼一回事;
而是用諸如寓言/比喻的文本形式來說明某種想要凸顯的法理。


正是這種「通俗」的文本形式,所以法華經的流傳是最為普級。

但「普級性」強未必代表所欲凸顯的法理是低檔次的,佛學史中稱法華經是經中之王,那意味著文本中所承載的法理是「最高檔的」。

最通俗的文本與最高檔的理次,這種有趣的結合,是這經的特色,也正是如此,所以此經本質上就有了很強大的「被解釋之空間」。

來,窮子喻。

指一位走失的小孩,原本是大戶人家之長子,但因走失而流落為「傭賃展轉」。

窮子在經歷了一些事件後,最後又成為了大戶人家的長子。

故事,有點就是這樣子。但故事的情節中,有幾個要透露的重點: 

一、大戶某天看到了這走失的小孩,認出來了。但這長大的小孩,卻不敢認為自己是大戶人家之子。

經文:
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嗯,從修行角度而言,這是談「人要發大心」是如此的難。

二、大戶知道這狀況,所以採取了這方法,經文: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

嗯,這比喻法華經(大戶/豪貴)的通俗性也是「以方便」給志意下劣者,不要小看了。

三、最後窮子認了自己是大戶之長子,經文:

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嗯,「自然而至」,這是指財富本來就是長子的,只是長子自己以前因小視野而不敢去承認,罷了。

這是指人人都有「佛心」,本有;但,人卻害怕自己有「佛心」。為什麼?因為「我等心著敝欲,樂於小法」。

所以佛法談發心,因為「發大心」最難。如果真發了大心,其實就如同大戶之子,「寶藏自然而至」。

本有。

同學,你考不上台大嗎?

不是你考不上,而是你根本「不想考上」。因為你覺得,你配不上台大。

同學,研究所想讀台大嗎?

來,先發大心,大心啊,於是你的行為就有了轉向的支點。

**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的「穷子喻」

各种寓言/喻言是法华经文本中的特色。

法华经往往不是用「很有学术味道」的那种论理分析方式来谈,
这点,华严经就很那么一回事;
而是用诸如寓言/比喻的文本形式来说明某种想要凸显的法理。


正是这种「通俗」的文本形式,所以法华经的流传是最为普级。

但「普级性」强未必代表所欲凸显的法理是低档次的,佛学史中称法华经是经中之王,那意味着文本中所承载的法理是「最高档的」。

最通俗的文本与最高档的理次,这种有趣的结合,是这经的特色,也正是如此,所以此经本质上就有了很强大的「被解释之空间」。

来,穷子喻。

指一位走失的小孩,原本是大户人家之长子,但因走失而流落为「佣赁展转」。

穷子在经历了一些事件后,最后又成为了大户人家的长子。

故事,有点就是这样子。但故事的情节中,有几个要透露的重点: 

一、大户某天看到了这走失的小孩,认出来了。但这长大的小孩,却不敢认为自己是大户人家之子。

经文:
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见逼迫,强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嗯,从修行角度而言,这是谈「人要发大心」是如此的难。

二、大户知道这状况,所以采取了这方法,经文:

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贵、为子所难,审知是子,而以方便,…

嗯,这比喻法华经(大户/豪贵)的通俗性也是「以方便」给志意下劣者,不要小看了。

三、最后穷子认了自己是大户之长子,经文:

穷子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无心、有所希求,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嗯,「自然而至」,这是指财富本来就是长子的,只是长子自己以前因小视野而不敢去承认,罢了。

这是指人人都有「佛心」,本有;但,人却害怕自己有「佛心」。为什么?因为「我等心着敝欲,乐于小法」。

所以佛法谈发心,因为「发大心」最难。如果真发了大心,其实就如同大户之子,「宝藏自然而至」。

本有。

同学,你考不上台大吗?

不是你考不上,而是你根本「不想考上」。因为你觉得,你配不上台大。

同学,研究所想读台大吗?

来,先发大心,大心啊,于是你的行为就有了转向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