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修行變化
這篇,我只能用最大「想像力」去解。
但想像力,卻未必是我們一般實證概念中的「不真實」。
用康德知識論的解法,想像力恰恰是我們知識/理性之所以可以運作的核心地。
用胡塞爾現象學的談法,想像力是理性知識之所以可以凸顯的奠基層。
好,
為什麼我要如此說?
這篇說,
一位法師,即願意以佛學經典去修行自己,並且「教導傳授」佛法的人,
那麼,
這樣的人,其自己因為「為他人說、若教人書」這樣的行法,
這樣的人,在其自己之身上,會起什麼樣的變化。
修行,一定是會在自己身上起變化,所以才是修行;
任何修行如果不是針對自己,而是轉向去要求別人,這是修行的異化。
所以,任何一個對修行有感,有實踐的人,都會有著一顆心去感受「自己的變化」,而且是「向上的」變化。
這變化,佛學強調是「更少煩惱更多智慧」,儒學強調的是「德性的自然踐履」。
來,
法師功德品中,會有什麼樣的「智慧」變化呢?
這裡,已是超越的部分,我就不加解釋了。但,我想強調,不是幻想出來的。
佛學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行時,人的六根會有變化,會有更大的感知能力。以眼根為例,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之後的文本,我不再多說了。各位可以自行去看。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的修行变化
这篇,我只能用最大「想象力」去解。
但想象力,却未必是我们一般实证概念中的「不真实」。
用康德知识论的解法,想象力恰恰是我们知识/理性之所以可以运作的核心地。
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谈法,想象力是理性知识之所以可以凸显的奠基层。
好,
为什么我要如此说?
这篇说,
一位法师,即愿意以佛学经典去修行自己,并且「教导传授」佛法的人,
那么,
这样的人,其自己因为「为他人说、若教人书」这样的行法,
这样的人,在其自己之身上,会起什么样的变化。
修行,一定是会在自己身上起变化,所以才是修行;
任何修行如果不是针对自己,而是转向去要求别人,这是修行的异化。
所以,任何一个对修行有感,有实践的人,都会有着一颗心去感受「自己的变化」,而且是「向上的」变化。
这变化,佛学强调是「更少烦恼更多智慧」,儒学强调的是「德性的自然践履」。
来,
法师功德品中,会有什么样的「智慧」变化呢?
这里,已是超越的部分,我就不加解释了。但,我想强调,不是幻想出来的。
佛学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行时,人的六根会有变化,会有更大的感知能力。以眼根为例,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之后的文本,我不再多说了。各位可以自行去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