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之隨喜什麼
上一篇是「分別功德」品,換言之,經文指出,什麼才是「功德」。
經文: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這是,最高檔次的功德。亦即,把「佛」對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能讓他人「領會」,是最高級的功德行為。
於是,在古典經典中,依古人的「思考邏輯」,亦即,接下來會問,我們要「如何去做」,才能讓那「最高功德之善」可以在這肉體身上被展現,這是「修行論」。
於是,在修行的邏輯下,提出了「隨喜」這種修行的行為模式。
隨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機會去展現你所理解的「佛法的智慧」,那就去展現出來,去讓別人感受,去讓別人理解,那從你身上長出來的特質,背後所依恃的那種信念和德性。
用基督教的語言模式,即是:活出耶穌的樣式。
佛經常用比喻,
經文: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
只是跟別人說,有一種經典及信念系統稱之為「法華經」,你可以去聽看看。
就這樣,這樣的一種隨喜心情,那麼,這「功德」是: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
同學,我常在教室跟你說,
同學,如果你願意,你一定要去「鼓勵」其他同學好好讀書,
如果你有舉手之勞,可以讓同學有更好的讀書情境,…
就去做。
是有「佛學」根據的。我真的不是「虎爛」的。
不要小看這行為,這即是最高功德修行行為:隨喜。
真的不要小看,你不一定「隨喜的出來」。
想想,你是找朋友吃喝玩樂的多(這沒什麼不好不對),還是「鼓勵同學向上/讀書」多。
最後,這篇提了一個結論,經文: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之随喜什么
上一篇是「分别功德」品,换言之,经文指出,什么才是「功德」。
经文: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这是,最高档次的功德。亦即,把「佛」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能让他人「领会」,是最高级的功德行为。
于是,在古典经典中,依古人的「思考逻辑」,亦即,接下来会问,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让那「最高功德之善」可以在这肉体身上被展现,这是「修行论」。
于是,在修行的逻辑下,提出了「随喜」这种修行的行为模式。
随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机会去展现你所理解的「佛法的智慧」,那就去展现出来,去让别人感受,去让别人理解,那从你身上长出来的特质,背后所依恃的那种信念和德性。
佛经常用比喻,
经文: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只是跟别人说,有一种经典及信念系统称之为「法华经」,你可以去听看看。
就这样,这样的一种随喜心情,那么,这「功德」是: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同学,我常在教室跟你说,
同学,如果你愿意,你一定要去「鼓励」其他同学好好读书,
如果你有举手之劳,可以让同学有更好的读书情境,…
就去做。
是有「佛学」根据。我真的不是「虎烂」的。
不要小看这行为,这即是最高功德修行行为:随喜。
真的不要小看,你不一定「随喜的出来」。
想想,你是找朋友吃喝玩乐的多(这没什么不好不对),还是「鼓励同学向上/读书」多。
最后,这篇提了一个结论,经文: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