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之分別什麼
分別功德,這是我們這時代很陌生的概念。你大概無法想像,為什麼這樣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會存在?
同學,你會不會去分別「手機」?會啊。什麼品牌,什麼功能,什麼晶片,幾顆鏡頭?
為什麼分別手機?去決定「價值」。
古人生活物質比較沒那麼多,沒有手機好去比,好去分別。
但古人很愛去分別:如何做,生命更有價值?要如何的去分別,所以可以判斷各種不同的「做/行為」,是如何的被斷定出價值?
古人重視這種,即,生命的意義之分類。這往往也是「古典哲學」思考的方向。
用佛教之術語,這即是「分別功德」。
來,〈分別功德品〉中,是這樣分類的,經文:
一、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三、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四、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來,看到沒有,這四種行為之「分別功德」,一階比一階高:
【能生一念信解】→【解其言趣】→【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為他人說,若教人書】。
效果分別: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斯人則為頂戴如來】→【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用現代一點的語言:信心→理解→喜樂→教導。德性→智慧→樣式→圓滿。
字面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是必然性的環環相扣,才是真理。
你真的有信心嗎(還是跟著熱一下而已)?那種信心會引你你進一步去追求理解嗎?理解了能感受到喜悅嗎?喜悅到可以勇於去教導嗎?
如果你的信心有這種環循過程,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如果你感受到生命有這種循環之象: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是當了老師的同學、朋友,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第四階段了,但前三階你有嗎?
如有,請受我一拜。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之分别什么
分别功德,这是我们这时代很陌生的概念。你大概无法想象,为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为什么会存在?
同学,你会不会去分别「手机」?会啊。什么品牌,什么功能,什么芯片,几颗镜头?
为什么分别手机?去决定「价值」。
古人生活物质比较没那么多,没有手机好去比,好去分别。
但古人很爱去分别:如何做,生命更有价值?要如何的去分别,所以可以判断各种不同的「做/行为」,是如何的被断定出价值?
古人重视这种,即,生命的意义之分类。这往往也是「古典哲学」思考的方向。
用佛教之术语,这即是「分别功德」。
来,〈分别功德品〉中,是这样分类的,经文:
一、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二、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三、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四、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来,看到没有,这四种行为之「分别功德」,一阶比一阶高:
【能生一念信解】→【解其言趣】→【而不毁呰,起随喜心】→【为他人说,若教人书】。
效果分别: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斯人则为顶戴如来】→【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用现代一点的语言:信心→理解→喜乐→教导。德性→智能→样式→圆满。
字面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是必然性的环环相扣,才是真理。
你真的有信心吗(还是跟着热一下而已)?那种信心会引你你进一步去追求理解吗?理解了能感受到喜悦吗?喜悦到可以勇于去教导吗?
如果你的信心有这种环循过程,经文: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如果你感受到生命有这种循环之象: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是当了老师的同学、朋友,我们看起来像是在第四阶段了,但前三阶你有吗?
如有,请受我一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