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3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常不輕菩薩,是一位菩薩的「性德」,即某種特別凸出的德性特色。
所以,這位菩薩的「特色」就是「常不輕」。

這,我們在這個時代,並不陌生。
很自然的,你會去聯想而問:常不輕什麼?
很自然的,你的反射動作思維就會說:他人。對,不輕他人。

但這只是反射動作,一種想和別人一樣有「共同想法」的自我化妝而己。

真實的生活經驗中,你看不起的人,更多多。

來,這很正常的,我也如此。

來,那這位「常不輕」菩薩,是不輕什麼?經文:
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對,常不輕菩薩,不輕慢他人。但他為什麼能如此?因為,更深層的,他不敢輕慢「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是基本佛法概念,信仰,真理。

因為,真的在內心深處深信:人人皆可以成佛,人人是佛子;現在的差異只 「過程」的不同。
如此相信,所以,人才能是真正的對他人「不輕」。
因為,或早或晚,我們都會是相同的品質。

要有這樣的一種理論,或是信仰,或是感受,在你內心撐著,你才能克服「表相」的差異,才看到人真正平等可能,然後你才能真正的「有平等的感覺」,去對待他人。

我們這個時代,口裡喊喊的平等,其實是「排他的」,是排他的平等。
所以,面對「另一面」的他人,就是非我族類。

真正的平等,談何容易。沒有更深刻的「感受基礎」,喊平等往往只是「和我一樣」。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的不轻什么

常不轻菩萨,是一位菩萨的「性德」,即某种特别凸出的德性特色。
所以,这位菩萨的「特色」就是「常不轻」。

这,我们在这个时代,并不陌生。
很自然的,你会去联想而问:常不轻什么?
很自然的,你的反射动作思维就会说:他人。对,不轻他人。

但这只是反射动作,一种想和别人一样有「共同想法」的自我化妆而己。

真实的生活经验中,你看不起的人,更多多。

来,这很正常的,我也如此。

来,那这位「常不轻」菩萨,是不轻什么?经文:
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对,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他人。但他为什么能如此?因为,更深层的,他不敢轻慢「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是基本佛法概念,信仰,真理。

因为,真的在内心深处深信:人人皆可以成佛,人人是佛子;现在的差异只 「过程」的不同。
如此相信,所以,人才能是真正的对他人「不轻」。
因为,或早或晚,我们都会是相同的质量。

要有这样的一种理论,或是信仰,或是感受,在你内心撑着,你才能克服「表相」的差异,才看到人真正平等可能,然后你才能真正的「有平等的感觉」,去对待他人。

我们这个时代,口里喊喊的平等,其实是「排他的」,是排他的平等。
所以,面对「另一面」的他人,就是非我族类。

真正的平等,谈何容易。没有更深刻的「感受基础」,喊平等往往只是「和我一样」。


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修行變化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修行變化

這篇,我只能用最大「想像力」去解。

但想像力,卻未必是我們一般實證概念中的「不真實」。

用康德知識論的解法,想像力恰恰是我們知識/理性之所以可以運作的核心地。

用胡塞爾現象學的談法,想像力是理性知識之所以可以凸顯的奠基層。

好,
為什麼我要如此說?

這篇說,
一位法師,即願意以佛學經典去修行自己,並且「教導傳授」佛法的人,
那麼,
這樣的人,其自己因為「為他人說、若教人書」這樣的行法,
這樣的人,在其自己之身上,會起什麼樣的變化。

修行,一定是會在自己身上起變化,所以才是修行;
任何修行如果不是針對自己,而是轉向去要求別人,這是修行的異化。

所以,任何一個對修行有感,有實踐的人,都會有著一顆心去感受「自己的變化」,而且是「向上的」變化。
這變化,佛學強調是「更少煩惱更多智慧」,儒學強調的是「德性的自然踐履」。

來,
法師功德品中,會有什麼樣的「智慧」變化呢?

這裡,已是超越的部分,我就不加解釋了。但,我想強調,不是幻想出來的。

佛學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行時,人的六根會有變化,會有更大的感知能力。以眼根為例,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之後的文本,我不再多說了。各位可以自行去看。

**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的修行变化

这篇,我只能用最大「想象力」去解。

但想象力,却未必是我们一般实证概念中的「不真实」。

用康德知识论的解法,想象力恰恰是我们知识/理性之所以可以运作的核心地。

用胡塞尔现象学的谈法,想象力是理性知识之所以可以凸显的奠基层。

好,
为什么我要如此说?

这篇说,
一位法师,即愿意以佛学经典去修行自己,并且「教导传授」佛法的人,
那么,
这样的人,其自己因为「为他人说、若教人书」这样的行法,
这样的人,在其自己之身上,会起什么样的变化。

修行,一定是会在自己身上起变化,所以才是修行;
任何修行如果不是针对自己,而是转向去要求别人,这是修行的异化。

所以,任何一个对修行有感,有实践的人,都会有着一颗心去感受「自己的变化」,而且是「向上的」变化。
这变化,佛学强调是「更少烦恼更多智慧」,儒学强调的是「德性的自然践履」。

来,
法师功德品中,会有什么样的「智慧」变化呢?

这里,已是超越的部分,我就不加解释了。但,我想强调,不是幻想出来的。

佛学谈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行时,人的六根会有变化,会有更大的感知能力。以眼根为例,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之后的文本,我不再多说了。各位可以自行去看。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之隨喜什麼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之隨喜什麼

上一篇是「分別功德」品,換言之,經文指出,什麼才是「功德」。

經文:
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這是,最高檔次的功德。亦即,把「佛」對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能讓他人「領會」,是最高級的功德行為。

於是,在古典經典中,依古人的「思考邏輯」,亦即,接下來會問,我們要「如何去做」,才能讓那「最高功德之善」可以在這肉體身上被展現,這是「修行論」。

於是,在修行的邏輯下,提出了「隨喜」這種修行的行為模式。

隨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機會去展現你所理解的「佛法的智慧」,那就去展現出來,去讓別人感受,去讓別人理解,那從你身上長出來的特質,背後所依恃的那種信念和德性。

用基督教的語言模式,即是:活出耶穌的樣式。

佛經常用比喻,
經文: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

只是跟別人說,有一種經典及信念系統稱之為「法華經」,你可以去聽看看。

就這樣,這樣的一種隨喜心情,那麼,這「功德」是: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

同學,我常在教室跟你說,
同學,如果你願意,你一定要去「鼓勵」其他同學好好讀書,
如果你有舉手之勞,可以讓同學有更好的讀書情境,…
就去做。

是有「佛學」根據的。我真的不是「虎爛」的。

不要小看這行為,這即是最高功德修行行為:隨喜。

真的不要小看,你不一定「隨喜的出來」。

想想,你是找朋友吃喝玩樂的多(這沒什麼不好不對),還是「鼓勵同學向上/讀書」多。

最後,這篇提了一個結論,經文: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妙法莲华经随喜功德品第十八》之随喜什么

上一篇是「分别功德」品,换言之,经文指出,什么才是「功德」。

经文:
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这是,最高档次的功德。亦即,把「佛」对人生的理想和信念,能让他人「领会」,是最高级的功德行为。

于是,在古典经典中,依古人的「思考逻辑」,亦即,接下来会问,我们要「如何去做」,才能让那「最高功德之善」可以在这肉体身上被展现,这是「修行论」。

于是,在修行的逻辑下,提出了「随喜」这种修行的行为模式。

随喜,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机会去展现你所理解的「佛法的智慧」,那就去展现出来,去让别人感受,去让别人理解,那从你身上长出来的特质,背后所依恃的那种信念和德性。

佛经常用比喻,
经文: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只是跟别人说,有一种经典及信念系统称之为「法华经」,你可以去听看看。

就这样,这样的一种随喜心情,那么,这「功德」是: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百千万世。

同学,我常在教室跟你说,
同学,如果你愿意,你一定要去「鼓励」其他同学好好读书,
如果你有举手之劳,可以让同学有更好的读书情境,…
就去做。

是有「佛学」根据。我真的不是「虎烂」的。

不要小看这行为,这即是最高功德修行行为:随喜。

真的不要小看,你不一定「随喜的出来」。

想想,你是找朋友吃喝玩乐的多(这没什么不好不对),还是「鼓励同学向上/读书」多。

最后,这篇提了一个结论,经文: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2021年3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之分別什麼

《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之分別什麼

分別功德,這是我們這時代很陌生的概念。你大概無法想像,為什麼這樣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會存在?

同學,你會不會去分別「手機」?會啊。什麼品牌,什麼功能,什麼晶片,幾顆鏡頭?

為什麼分別手機?去決定「價值」。

古人生活物質比較沒那麼多,沒有手機好去比,好去分別。

但古人很愛去分別:如何做,生命更有價值?要如何的去分別,所以可以判斷各種不同的「做/行為」,是如何的被斷定出價值?

古人重視這種,即,生命的意義之分類。這往往也是「古典哲學」思考的方向。

用佛教之術語,這即是「分別功德」。

來,〈分別功德品〉中,是這樣分類的,經文:

一、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二、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

三、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四、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來,看到沒有,這四種行為之「分別功德」,一階比一階高:

【能生一念信解】→【解其言趣】→【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為他人說,若教人書】。

效果分別:
【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斯人則為頂戴如來】→【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

用現代一點的語言:信心→理解→喜樂→教導。德性→智慧→樣式→圓滿。

字面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這是必然性的環環相扣,才是真理。

你真的有信心嗎(還是跟著熱一下而已)?那種信心會引你你進一步去追求理解嗎?理解了能感受到喜悅嗎?喜悅到可以勇於去教導嗎?

如果你的信心有這種環循過程,經文:
「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趨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如果你感受到生命有這種循環之象: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是當了老師的同學、朋友,我們看起來像是在第四階段了,但前三階你有嗎?

如有,請受我一拜。

《妙法莲华经分别功德品第十七》之分别什么

分别功德,这是我们这时代很陌生的概念。你大概无法想象,为什么这样的思考方式为什么会存在?

同学,你会不会去分别「手机」?会啊。什么品牌,什么功能,什么芯片,几颗镜头?

为什么分别手机?去决定「价值」。

古人生活物质比较没那么多,没有手机好去比,好去分别。

但古人很爱去分别:如何做,生命更有价值?要如何的去分别,所以可以判断各种不同的「做/行为」,是如何的被断定出价值?

古人重视这种,即,生命的意义之分类。这往往也是「古典哲学」思考的方向。

用佛教之术语,这即是「分别功德」。

来,〈分别功德品〉中,是这样分类的,经文:

一、阿逸多,其有众生、闻佛寿命长远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二、又、阿逸多,若有闻佛寿命长远,【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

三、又复如来灭后,若闻是经、【而不毁呰,起随喜心】,当知已为深信解相,何况读诵、受持之者,斯人则为顶戴如来。

四、是故我说,如来灭后,若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供养经卷,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来,看到没有,这四种行为之「分别功德」,一阶比一阶高:

【能生一念信解】→【解其言趣】→【而不毁呰,起随喜心】→【为他人说,若教人书】。

效果分别:
【所得功德、无有限量】→【能起如来无上之慧】→【斯人则为顶戴如来】→【不须复起塔寺,及造僧坊、供养众僧】。

用现代一点的语言:信心→理解→喜乐→教导。德性→智能→样式→圆满。


字面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这是必然性的环环相扣,才是真理。

你真的有信心吗(还是跟着热一下而已)?那种信心会引你你进一步去追求理解吗?理解了能感受到喜悦吗?喜悦到可以勇于去教导吗?

如果你的信心有这种环循过程,经文:
「阿逸多,若我灭后,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是经典者,复有如是诸善功德,当知是人、已趋道场,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经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如果你感受到生命有这种循环之象: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已是当了老师的同学、朋友,我们看起来像是在第四阶段了,但前三阶你有吗?

如有,请受我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