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不輕什麼
常不輕菩薩,是一位菩薩的「性德」,即某種特別凸出的德性特色。
所以,這位菩薩的「特色」就是「常不輕」。
這,我們在這個時代,並不陌生。
很自然的,你會去聯想而問:常不輕什麼?
很自然的,你的反射動作思維就會說:他人。對,不輕他人。
但這只是反射動作,一種想和別人一樣有「共同想法」的自我化妝而己。
真實的生活經驗中,你看不起的人,更多多。
來,這很正常的,我也如此。
來,那這位「常不輕」菩薩,是不輕什麼?經文:
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對,常不輕菩薩,不輕慢他人。但他為什麼能如此?因為,更深層的,他不敢輕慢「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
這是基本佛法概念,信仰,真理。
因為,真的在內心深處深信:人人皆可以成佛,人人是佛子;現在的差異只 「過程」的不同。
如此相信,所以,人才能是真正的對他人「不輕」。
因為,或早或晚,我們都會是相同的品質。
要有這樣的一種理論,或是信仰,或是感受,在你內心撐著,你才能克服「表相」的差異,才看到人真正平等可能,然後你才能真正的「有平等的感覺」,去對待他人。
我們這個時代,口裡喊喊的平等,其實是「排他的」,是排他的平等。
所以,面對「另一面」的他人,就是非我族類。
真正的平等,談何容易。沒有更深刻的「感受基礎」,喊平等往往只是「和我一樣」。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的不轻什么
常不轻菩萨,是一位菩萨的「性德」,即某种特别凸出的德性特色。
所以,这位菩萨的「特色」就是「常不轻」。
这,我们在这个时代,并不陌生。
很自然的,你会去联想而问:常不轻什么?
很自然的,你的反射动作思维就会说:他人。对,不轻他人。
但这只是反射动作,一种想和别人一样有「共同想法」的自我化妆而己。
真实的生活经验中,你看不起的人,更多多。
来,这很正常的,我也如此。
来,那这位「常不轻」菩萨,是不轻什么?经文:
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对,常不轻菩萨,不轻慢他人。但他为什么能如此?因为,更深层的,他不敢轻慢「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
这是基本佛法概念,信仰,真理。
因为,真的在内心深处深信:人人皆可以成佛,人人是佛子;现在的差异只 「过程」的不同。
如此相信,所以,人才能是真正的对他人「不轻」。
因为,或早或晚,我们都会是相同的质量。
要有这样的一种理论,或是信仰,或是感受,在你内心撑着,你才能克服「表相」的差异,才看到人真正平等可能,然后你才能真正的「有平等的感觉」,去对待他人。
我们这个时代,口里喊喊的平等,其实是「排他的」,是排他的平等。
所以,面对「另一面」的他人,就是非我族类。
真正的平等,谈何容易。没有更深刻的「感受基础」,喊平等往往只是「和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