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9月2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的如何勸



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章。

佛經,在最後一章,從文本結構而言,被稱之為「流通品」。
這是因為,大部分佛經的最後一章,往往都是「勸人」要了解此經,並出去宣揚經義;
同時,也會再說明,如此去「流通」,會有什麼功德。

但《法華經》的最後一章,很有特色的,這經更強調,「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麼本事?你要有什麼背景知識」,所以,你才能有本事聽到理解《法華經》。

換言之,經的內容,你不用擔心;你要擔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塊可以接下這法義的那種人。

這種講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當一位老師更有感。

一位老師當然希望學生變好,每位老師都一樣,
但,重點是,
學生是「那塊料嗎」?

這種問法,在現代,大概沒有老師敢如此問!這是「反主流的」。

佛經,有種,敢講真實話!

真的,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是「可以變好的那塊料」。真的不是那塊料!

但,佛經有放棄嗎?沒有。這是諸佛菩薩的大心之處。

如果學生不是那塊料,那老師要如何的「不放棄」?

我是這樣讀經的,追問!

這一章的主角是普賢菩薩,祂出場了,祂問,經文:
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對,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塊可以變好的料!

哦,真敢問?真是問到我的心頭了。

佛告普賢菩薩,經文:
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方法給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嗎?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麼簡單,人人都上台大了。

這裡,無關知識和聰明,關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說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為自己而去做,於是你就有能力成為一塊可以改變自己的那塊料。

二者、植眾德本,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為。
變的更不一樣之後,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讓他人更好。

這是「發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發這種心,
一定的,一定的,會有「可以改變你的老師」就出現在你的視野了。

是你的心態心量,決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決定了智慧的深淺。

同學,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覺得好像聰明的不夠,相信我,真的,改變方法在這裡:

植眾德本,
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的如何劝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章。

佛经,在最后一章,从文本结构而言,被称之为「流通品」。
这是因为,大部分佛经的最后一章,往往都是「劝人」要了解此经,并出去宣扬经义;
同时,也会再说明,如此去「流通」,会有什么功德。

但《法华经》的最后一章,很有特色的,这经更强调,「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么本事?你要有什么背景知识」,所以,你才能有本事听到理解《法华经》。

换言之,经的内容,你不用担心;你要担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块可以接下这法义的那种人。

这种讲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当一位老师更有感。

一位老师当然希望学生变好,每位老师都一样,
但,重点是,
学生是「那块料吗」?

这种问法,在现代,大概没有老师敢如此问!这是「反主流的」。

佛经,有种,敢讲真实话!

真的,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是「可以变好的那块料」。真的不是那块料!

但,佛经有放弃吗?没有。这是诸佛菩萨的大心之处。

如果学生不是那块料,那老师要如何的「不放弃」?

我是这样读经的,追问!

这一章的主角是普贤菩萨,祂出场了,祂问,经文:
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对,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块可以变好的料!

哦,真敢问?真是问到我的心头了。

佛告普贤菩萨,经文:
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方法给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吗?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么简单,人人都上台大了。

这里,无关知识和聪明,关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说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为自己而去做,于是你就有能力成为一块可以改变自己的那块料。

二者、植众德本,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为。
变的更不一样之后,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他人更好。

这是「发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发这种心,
一定的,一定的,会有「可以改变你的老师」就出现在你的视野了。

是你的心态心量,决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决定了智慧的深浅。

同学,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觉得好像聪明的不够,相信我,真的,改变方法在这里:

植众德本,
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2020年9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麼本事

《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麼本事

如果看經題,是妙莊嚴王的「本事」,
於是,
我們努力去看看,這妙莊嚴王到底有什麼本事,值得在此經中被宣說。

有嗎?到底是什麼呢?

好像,沒有。本章好像就是描述,妙莊嚴王如何相信佛法的過程。

這算是什麼本事嗎?
還是說,這一能讓自己轉變的過程,才真的是本事。天大的真本事。

你轉變過你自己嗎?

你能從不愛讀書,嘲笑別人讀書,到自己放下一切去專心讀書,考研究所?
這樣的轉變,有多難啊!

來,經文:如優曇缽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

有多難。像是只有一眼的龜在海裡,它要往海面上浮,而又恰恰能把頭伸進只有一個空孔的木板。

難。

但人總是可以改變的。
改變自己的最大的可能性的原因是什麼?
經文:
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

善知識,來引導你。善知識是老師、是同學、是朋友、是…;總之,能啟發你的人。

人的最大本事,答案出來了:你能夠碰到好的善知識!

你有嗎?

你有勸你讀書的老師嗎?
你有勉勵你去讓自己更好的朋友嗎?
你有敢罵你讓你反省的長輩、長官嗎?
你有會讓你可以從中學習的「討厭的人」嗎?

想有嗎。還不一定有。
如果有,你也不一定會珍惜。
如果想珍惜,你卻也不一定看得出來。

來,那如何可以在你的生命中會碰到善知識?

經文: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這是答案。

你有種過善根嗎?

很少。你忙著批判別人,沒時間種善根。對不對?

要有好老師、好朋友、好善知識,那麼,種善根是答案。

於是,人的最天大的本事是什麼:能去種善根。

什麼是善根,希望別人變好的心。

但,善根,我對經文的描述更有感受,經文:
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

**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的那算什么本事

如果看经题,是妙庄严王的「本事」,
于是,
我们努力去看看,这妙庄严王到底有什么本事,值得在此经中被宣说。

有吗?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没有。本章好像就是描述,妙庄严王如何相信佛法的过程。

这算是什么本事吗?
还是说,这一能让自己转变的过程,才真的是本事。天大的真本事。

你转变过你自己吗?

你能从不爱读书,嘲笑别人读书,到自己放下一切去专心读书,考研究所?
这样的转变,有多难啊!

来,经文:如优昙钵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

有多难。像是只有一眼的龟在海里,它要往海面上浮,而又恰恰能把头伸进只有一个空孔的木板。

难。

但人总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自己的最大的可能性的原因是什么?
经文:
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

善知识,来引导你。善知识是老师、是同学、是朋友、是…;总之,能启发你的人。

人的最大本事,答案出来了:你能够碰到好的善知识!

你有吗?

你有劝你读书的老师吗?
你有勉励你去让自己更好的朋友吗?
你有敢骂你让你反省的长辈、长官吗?
你有会让你可以从中学习的「讨厌的人」吗?

想有吗。还不一定有。
如果有,你也不一定会珍惜。
如果想珍惜,你却也不一定看得出来。

来,那如何可以在你的生命中会碰到善知识?

经文:
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这是答案。

你有种过善根吗?

很少。你忙着批判别人,没时间种善根。对不对?

要有好老师、好朋友、好善知识,那么,种善根是答案。

于是,人的最天大的本事是什么:能去种善根。

什么是善根,希望别人变好的心。

但,善根,我对经文的描述更有感受,经文:
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

2020年9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義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義

陀羅尼,即咒語。

咒語,依我們的一般理解而言,是神密的聲音組;
這種聲音組合,如果被唸了出來,會形成某種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現代的「科學思維」而言,這不太科學,大概你也就笑一笑的看過。

當你用現代科學的概念,要求某種「立即可見的效果」來看待咒語的效果,要說那是不科學,我沒意見。

因為,咒語的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見的」,而是「一種背後支撐的力量」。

你說話,其實是有「文法的」,但你並沒有意識到你在「用文法」。這種一定會在「背後」運作,但你卻無法「意識到」的作用,即是類似咒語的作用。

你總是先「立志」,然後你才有行動的依據和方向。
你總是先「喜歡了」一個人,於是你才去找為什麼你喜歡他/她的理由。
換言之,我們總是有某種先行的,深層的,更為底層的,但卻不為你明顯意識到的「信念」被發動,於是你依那信念去行為。

這會很難被理解嗎,去讀《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的哲學也是如此說的啊。

信念,看不到;但卻決定了你的行動方向。

咒語,是和信念「打交道」的方法。
是行法。

如果信念是更根本決定行為的力量,那麼咒語即可以去和你的更根本的力量打交道。

咒語,是一種行法,一種讓你有著「讓生命的可能性更有機會被發展」的「信念」,不斷的在你的生命底層深化的,某種行為。

所以,咒語往往配合著觀想。

而如果你對形而上是愛去思索的人,如果你有宗教體驗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有「咒語」的經驗,
例如「理性」、「阿門」、「唵嘛呢叭咪吽」等。這些,其實都是指向生命更底層的那一力量。

如果,看到目前你是看得下去的,你對修行是有想法的,挑個你想去讓自己轉向那方向的「咒語」,唸它,真的用心去唸它。
這過程,你是在為自己設定生命的方向。

唸出來,就是語言,而,語言是存在的居所。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之咒言的意义

陀罗尼,即咒语。

咒语,依我们的一般理解而言,是神密的声音组;
这种声音组合,如果被念了出来,会形成某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依现代的「科学思维」而言,这不太科学,大概你也就笑一笑的看过。

当你用现代科学的概念,要求某种「立即可见的效果」来看待咒语的效果,要说那是不科学,我没意见。

因为,咒语的效果,往往不是「立即可见的」,而是「一种背后支撑的力量」。

你说话,其实是有「文法的」,但你并没有意识到你在「用文法」。这种一定会在「背后」运作,但你却无法「意识到」的作用,即是类似咒语的作用。

你总是先「立志」,然后你才有行动的依据和方向。
你总是先「喜欢了」一个人,于是你才去找为什么你喜欢他/她的理由。
换言之,我们总是有某种先行的,深层的,更为底层的,但却不为你明显意识到的「信念」被发动,于是你依那信念去行为。

这会很难被理解吗,去读《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的哲学也是如此说的啊。

信念,看不到;但却决定了你的行动方向。

咒语,是和信念「打交道」的方法。
是行法。

如果信念是更根本决定行为的力量,那么咒语即可以去和你的更根本的力量打交道。

咒语,是一种行法,一种让你有着「让生命的可能性更有机会被发展」的「信念」,不断的在你的生命底层深化的,某种行为。

所以,咒语往往配合着观想。

而如果你对形而上是爱去思索的人,如果你有宗教体验的人,你或多或少都有「咒语」的经验,
例如「理性」、「阿门」、「唵嘛呢叭咪吽」等。这些,其实都是指向生命更底层的那一力量。

如果,看到目前你是看得下去的,你对修行是有想法的,挑个你想去让自己转向那方向的「咒语」,念它,真的用心去念它。
这过程,你是在为自己设定生命的方向。

念出来,就是语言,而,语言是存在的居所。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對,非常普及的佛學文本《普門品》,就是從《法華經》中出來的。

對,在中原大地上最為熟悉的神祗名稱「觀世音」菩薩,就是普門品中的主角。

為什麼,這位觀世音菩薩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嗎?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麼?這特色在佛學中有什麼理論上的重要性,使得觀世音菩薩能從諸菩薩中,凸顯出來?

這對我們的修行而言,能夠有什麼示現的修行道理/法門?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這句,讓觀世音菩薩之所以成為如此。

一、 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二、一心稱名。
來,「一、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這看似沒什麼了不起的東東,卻反而是最難的。

來,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時間,多少念頭是想要去「讓眾生的苦,得以解脫」?

大概,可能,沒有太多。

這種願,簡單,難行,但,生命的成長變化,成佛之路,就依著這麼一顆心,就可以了。

簡單,直接。沒有什麼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儀軌。直下即是。

這才是大乘佛學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資糧。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會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簡單的不得了。做起來,難,難,難!

不信,來,發個願,說:希望你最討厭的那位XXX,能夠解脫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沒有很生氣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這種修行,有多難啊。恐怕比苦行,更難。磨在心頭啊。

如果你想做,但卻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給你了:一心稱名。就是專心的唸觀世音菩薩的洪名。

這你又會覺得會不會太簡單了。

來,老樣子,你做得下去嗎?大概,你又會笑著說:迷信。

這種行法,看似簡單,做起來難。

所以,菜市場的阿公阿媽,他們願意誠心的唸觀世音洪名,氣質就出來了。

愈簡單的東東,愈難得被相信。所以,經文早知道的提醒: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聽聞到觀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稱名」。「功德不夠」,你一定會笑說迷信。

這句,《法華經》中只有「普門品」才出現。因此,有其殊勝性。

如果你是佛學修行者,那麼,你有空時稱唸觀世音菩薩,同時(依經文的內容/選項作法)「觀想眾生離苦得樂」,尤其是你討厭的人,這行為本身即是觀世觀菩薩行法。

這是經典明文載的。

你在稱唸觀想的同時,你即是如同觀世音菩薩利益他人。觀世音菩薩的性德,即時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義的說,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給你了什麼,而是,你的心中長出了如同觀世音菩薩的性德。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行法

对,非常普及的佛学文本《普门品》,就是从《法华经》中出来的。

对,在中原大地上最为熟悉的神祗名称「观世音」菩萨,就是普门品中的主角。

为什么,这位观世音菩萨是如此的有名,有道理吗?神明的「性德」之特色是什么?这特色在佛学中有什么理论上的重要性,使得观世音菩萨能从诸菩萨中,凸显出来?

这对我们的修行而言,能够有什么示现的修行道理/法门?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句,让观世音菩萨之所以成为如此。

一、 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二、一心称名。
来,「一、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这看似没什么了不起的东东,却反而是最难的。

来,想想,你的人生中,你有多少时间,多少念头是想要去「让众生的苦,得以解脱」?

大概,可能,没有太多。

这种愿,简单,难行,但,生命的成长变化,成佛之路,就依着这么一颗心,就可以了。

简单,直接。没有什么太多名堂,太多方法,太多仪轨。直下即是。

这才是大乘佛学的特色!「他人」是成佛的资粮。我希望他人如何,我即会如何!

乍看之下,理解之下,简单的不得了。做起来,难,难,难!

不信,来,发个愿,说:希望你最讨厌的那位XXX,能够解脱生命中的所有苦,一路成佛。

哈,你有没有很生气的大喊:不可能;去X吧。

这种修行,有多难啊。恐怕比苦行,更难。磨在心头啊。

如果你想做,但却做不下去,做不了,行法也给你了:一心称名。就是专心的念观世音菩萨的洪名。

这你又会觉得会不会太简单了。

来,老样子,你做得下去吗?大概,你又会笑着说:迷信。

这种行法,看似简单,做起来难。

所以,菜市场的阿公阿妈,他们愿意诚心的念观世音洪名,气质就出来了。

愈简单的东东,愈难得被相信。所以,经文早知道的提醒: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你本身要有「功德不少」,你才能听闻到观世音,才有能力「一心称名」。「功德不够」,你一定会笑说迷信。

这句,《法华经》中只有「普门品」才出现。因此,有其殊胜性。

如果你是佛学修行者,那么,你有空时称念观世音菩萨,同时(依经文的内容/选项作法)「观想众生离苦得乐」,尤其是你讨厌的人,这行为本身即是观世观菩萨行法。

这是经典明文载的。

你在称念观想的同时,你即是如同观世音菩萨利益他人。观世音菩萨的性德,实时也就作用在你的心中。

究竟义的说,并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了什么,而是,你的心中长出了如同观世音菩萨的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