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章。
佛經,在最後一章,從文本結構而言,被稱之為「流通品」。
這是因為,大部分佛經的最後一章,往往都是「勸人」要了解此經,並出去宣揚經義;
同時,也會再說明,如此去「流通」,會有什麼功德。
但《法華經》的最後一章,很有特色的,這經更強調,「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麼本事?你要有什麼背景知識」,所以,你才能有本事聽到理解《法華經》。
換言之,經的內容,你不用擔心;你要擔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塊可以接下這法義的那種人。
這種講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當一位老師更有感。
一位老師當然希望學生變好,每位老師都一樣,
但,重點是,
學生是「那塊料嗎」?
這種問法,在現代,大概沒有老師敢如此問!這是「反主流的」。
佛經,有種,敢講真實話!
真的,很多學生根本就不是「可以變好的那塊料」。真的不是那塊料!
但,佛經有放棄嗎?沒有。這是諸佛菩薩的大心之處。
如果學生不是那塊料,那老師要如何的「不放棄」?
我是這樣讀經的,追問!
這一章的主角是普賢菩薩,祂出場了,祂問,經文:
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對,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塊可以變好的料!
哦,真敢問?真是問到我的心頭了。
佛告普賢菩薩,經文:
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方法給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變自己嗎?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麼簡單,人人都上台大了。
這裡,無關知識和聰明,關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說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為自己而去做,於是你就有能力成為一塊可以改變自己的那塊料。
二者、植眾德本,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為。
變的更不一樣之後,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讓他人更好。
這是「發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發這種心,
一定的,一定的,會有「可以改變你的老師」就出現在你的視野了。
是你的心態心量,決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決定了智慧的深淺。
同學,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覺得好像聰明的不夠,相信我,真的,改變方法在這裡:
植眾德本,
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的如何劝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章。
佛经,在最后一章,从文本结构而言,被称之为「流通品」。
这是因为,大部分佛经的最后一章,往往都是「劝人」要了解此经,并出去宣扬经义;
同时,也会再说明,如此去「流通」,会有什么功德。
但《法华经》的最后一章,很有特色的,这经更强调,「你要如何做?你要有什么本事?你要有什么背景知识」,所以,你才能有本事听到理解《法华经》。
换言之,经的内容,你不用担心;你要担心的是,你是不是那块可以接下这法义的那种人。
这种讲法,我更是被有感的。
当一位老师更有感。
一位老师当然希望学生变好,每位老师都一样,
但,重点是,
学生是「那块料吗」?
这种问法,在现代,大概没有老师敢如此问!这是「反主流的」。
佛经,有种,敢讲真实话!
真的,很多学生根本就不是「可以变好的那块料」。真的不是那块料!
但,佛经有放弃吗?没有。这是诸佛菩萨的大心之处。
如果学生不是那块料,那老师要如何的「不放弃」?
我是这样读经的,追问!
这一章的主角是普贤菩萨,祂出场了,祂问,经文:
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对,人要是如何?所以自己才能是一块可以变好的料!
哦,真敢问?真是问到我的心头了。
佛告普贤菩萨,经文:
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当得是法华经,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方法给你了。你想要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吗?
不是你「想要有就有」。如果那么简单,人人都上台大了。
这里,无关知识和聪明,关乎的是德性。
一和三,是佛教思想下的特定说法,你可以先避避。
但,二和四,是你可以为自己而去做,于是你就有能力成为一块可以改变自己的那块料。
二者、植众德本,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多去做善事,莫善小而不为。
变的更不一样之后,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让他人更好。
这是「发心」。
不知你相不相信。
如果你有发这种心,
一定的,一定的,会有「可以改变你的老师」就出现在你的视野了。
是你的心态心量,决定了你自己。德性大量,决定了智慧的深浅。
同学,如果你真的想往上爬;但你真的又觉得好像聪明的不够,相信我,真的,改变方法在这里:
植众德本,
发救一切众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