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8月2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處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處

如何可能的讓一個人願意發起「向上提升」「改變自己的」的意願呢?

佛學,深刻的了解「眾生習氣」,
所以,佛學中表達方式,就顯得千姿萬態,以各種手法,來吸引讀者的興趣。

妙音菩薩品。這是佛陀自己講經過程中,自己提出來的範例。就好像有時老師上課時,會說:你看以前某某學長姐是如何…

用現代的意識來看,會說這是很美的「寓言」。但,如果你是佛學行者,這是實相。

來,佛陀說有一個他方國度,經文:有世界、名淨光莊嚴。

這個國度有一菩薩,經文: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你想學妙音菩薩的成就嗎?行法都寫在這裡啊:一、植眾德本;二、供養親近諸佛;三、成就甚深智慧。

再來,這三者是「奠基」關係。先要有「德本」,於是你才能真正發心「親近諸佛(善知識)」,最後你才能成就智慧。

這三者是基礎,有這基礎,才能往下談更厲害的行法。

說難,也不難。對不對。來,每天提醒自己去做一件善事。

佛陀提到妙音菩薩,於是妙音也就感應到了,前往講經處示現。就好像老師有時也會請「有成就的學長姐」來演講示現一下給在學同學聽,一樣的。

於是同學發問了,經文: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陀於是說啊說。

下面這一段,很重要,這是「大乘佛學的修行核心」,這種講法,在原始佛教中並沒有如此的被標舉出來。

經文:
「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后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

看到沒有了。而且,文字很美。
為了能讓一個人「覺醒」,
修行者是如何的「在沒有強迫別人的狀況下」,千迴百折的用盡心思,去讓他人有覺醒的機會。

這是大乘最「有效的」行法。但,這要有上面的三個基礎。

我們真的很難完全做到。但這種是一種標的,不斷的提醒佛學修行者所要放在心上的標的。

我們會看到,之後的觀世音普門品,走的恰恰也是這一修行路數:欲以何身得渡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在中原大地如此的被熟悉,並不是沒有來由的,這是其行法所得。

妙音菩薩也是這種修行路數的。這是法華重視的修行特色之一。經文: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

這一修法是有名堂的哦,經文: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妙音之所以是妙「音」,並不是有什麼聲音或說法,
而是「現一切色身」那行為本身才是最強的感動的力量,才真正是妙音。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妙在何处

如何可能的让一个人愿意发起「向上提升」「改变自己的」的意愿呢?

佛学,深刻的了解「众生习气」,
所以,佛学中表达方式,就显得千姿万态,以各种手法,来吸引读者的兴趣。

妙音菩萨品。这是佛陀自己讲经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范例。就好像有时老师上课时,会说:你看以前某某学长姐是如何…

用现代的意识来看,会说这是很美的「寓言」。但,如果你是佛学行者,这是实相。

来,佛陀说有一个他方国度,经文:有世界、名净光庄严。

这个国度有一菩萨,经文: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有一菩萨、名曰妙音,久已植众德本,供养亲近无量百千万亿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

你想学妙音菩萨的成就吗?行法都写在这里啊:一、植众德本;二、供养亲近诸佛;三、成就甚深智慧。

再来,这三者是「奠基」关系。先要有「德本」,于是你才能真正发心「亲近诸佛(善知识)」,最后你才能成就智慧。

这三者是基础,有这基础,才能往下谈更厉害的行法。

说难,也不难。对不对。来,每天提醒自己去做一件善事。

佛陀提到妙音菩萨,于是妙音也就感应到了,前往讲经处示现。就好像老师有时也会请「有成就的学长姐」来演讲示现一下给在学同学听,一样的。

于是同学发问了,经文: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萨,种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陀于是说啊说。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这是「大乘佛学的修行核心」,这种讲法,在原始佛教中并没有如此的被标举出来。

经文: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其身在此,而是菩萨、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或现自在天身,或现大自在天身,或现天大将军身,或现毗沙门天王身,或现转轮圣王身,或现诸小王身,或现长者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宰官身,或现婆罗门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或现长者居士妇女身,或现宰官妇女身,或现婆罗门妇女身,或现童男童女身,或现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身,而说是经。诸有地狱、饿鬼、畜生、及众难处,皆能救济,乃至于王后宫,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看到没有了。而且,文字很美。
为了能让一个人「觉醒」,
修行者是如何的「在没有强迫别人的状况下」,千回百折的用尽心思,去让他人有觉醒的机会。

这是大乘最「有效的」行法。但,这要有上面的三个基础。

我们真的很难完全做到。但这种是一种目标,不断的提醒佛学修行者所要放在心上的目标。

我们会看到,之后的观世音普门品,走的恰恰也是这一修行路数:欲以何身得渡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观世音菩萨在中原大地如此的被熟悉,并不是没有来由的,这是其行法所得。

妙音菩萨也是这种修行路数的。这是法华重视的修行特色之一。经文: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

这一修法是有名堂的哦,经文: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妙音之所以是妙「音」,并不是有什么声音或说法,
而是「现一切色身」那行为本身才是最强的感动的力量,才真正是妙音。


2020年8月2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難行苦行意義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難行苦行意義

這篇,從文本的整體結構而言,是一個轉折點。
也就是,忽然有聽眾插了話進來,在佛陀的講法過程,一時間為受眾帶來了某種意外的期待。

這我們也常有的經驗。

比方說,可能有老師在正在教html, css的語法結構,
忽然有一位同學舉手,問:老師,你女兒喜不喜歡學這種?怎麼學?

同學的精神就來了。

同樣的狀況,
經文: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

世尊在談法華經時,
宿王華這位聽眾,忽然就天外飛來一筆的問說,有一位「藥王菩薩」,聽說他的修行很有名,這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再進一步的詳看。
難行苦行這種字眼,往往是代表小乘的意思。
宿王華是挑戰的說,藥王菩薩是很有名的修行者,但袉的方法看起來是難行苦行啊,好像並不是像法華經裡面所用的方法。

這一發問挑戰,讓其他的讀者,精神就來了。經文:
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佛陀開始講藥王菩薩的行誼,總總的修行過程。中間相關的人事物。最後,總結,經文: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最後又藉此強調,經文:
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用現代的語言,宿王華菩薩是做球給佛陀,於是佛陀可以講出法華經的地位:諸經中王。

我喜歡法華經的經文中的那種描述的想像力:
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

你可能會覺得就是「想像而已」。

來,如果你有讀康德哲學,那麼,康德說,想像力是一切知識發動的「那個力量」。正是「想像力」,雜多與範疇才能被結合起來,「知識」才能有可能。

如果你讀胡塞爾,「被動綜合」的那個領域的運作,也可說是想像力式的運作。

讀佛典,看到充滿想像力的部分,千萬不要輕易放過。是行法啊。
而是要跟著經典,讓想像力跟著經典的內容跑。來,想像你是池、是火.是衣: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

佛典中給我們去跟著想像的內容,這內容,為我們充實那生命中最底層依著想像力運作的那一部分。

這是佛典的潛移默化的功效。經文: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

**
《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的难行苦行意义

这篇,从文本的整体结构而言,是一个转折点。
也就是,忽然有听众插了话进来,在佛陀的讲法过程,一时间为受众带来了某种意外的期待。

这我们也常有的经验。

比方说,可能有老师在正在教html, css的语法结构,
忽然有一位同学举手,问:老师,你女儿喜不喜欢学这种?怎么学?

同学的精神就来了。

同样的状况,
经文:
尔时宿王华菩萨白佛言:「世尊,药王菩萨、云何游于娑婆世界,世尊,是药王菩萨、有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难行苦行,善哉、世尊,愿少解说。」

世尊在谈法华经时,
宿王华这位听众,忽然就天外飞来一笔的问说,有一位「药王菩萨」,听说他的修行很有名,这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再进一步的详看。
难行苦行这种字眼,往往是代表小乘的意思。
宿王华是挑战的说,药王菩萨是很有名的修行者,但袉的方法看起来是难行苦行啊,好像并不是像法华经里面所用的方法。

这一发问挑战,让其他的读者,精神就来了。经文:
诸天、龙、神、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又他国土、诸来菩萨,及此声闻众,闻皆欢喜。

佛陀开始讲药王菩萨的行谊,总总的修行过程。中间相关的人事物。最后,总结,经文:
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华经、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

最后又藉此强调,经文:
如佛为诸法王,此经亦复如是,诸经中王。

用现代的语言,宿王华菩萨是做球给佛陀,于是佛陀可以讲出法华经的地位:诸经中王。

我喜欢法华经的经文中的那种描述的想象力:
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医,如暗得灯,如贫得宝,如民得王,如贾客得海,如炬除暗,此法华经亦复如是,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

你可能会觉得就是「想象而已」。

来,如果你有读康德哲学,那么,康德说,想象力是一切知识发动的「那个力量」。正是「想象力」,杂多与范畴才能被结合起来,「知识」才能有可能。

如果你读胡塞尔,「被动综合」的那个领域的运作,也可说是想象力式的运作。

读佛典,看到充满想象力的部分,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是行法啊。
而是要跟着经典,让想象力跟着经典的内容跑。来,想象你是池、是火.是衣:如清凉池、能满一切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

佛典中给我们去跟着想象的内容,这内容,为我们充实那生命中最底层依着想象力运作的那一部分。

这是佛典的潜移默化的功效。经文: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

2020年8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的給出什麼

囑累品,是佛學經典中的文本結構中,大概都會看到的一個章節。

這往往是佛講了這部經的內容後,最後會對聽眾講:要如何來對待此經!

在傳統的一般佛學經典閱讀印象中,你會看到是佛鼓勵人們要如何地去閱讀此經,
再來,
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也能夠聽到此經;
最後,更重要的是,如何讓其他人「能夠了解此經的內容、義理」。

經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對受眾產生理解上的意義,有一個前提:受眾也要能達到某種水準。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沒有學過數學的人微積分;想學微積分,總要有一些先前的數學計算能力訓練。

所以,我們往往能從囑累品中看到,一部經典對讀者的預設值;
但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我們會看到這部經典會談到如何讓讀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礙,能夠也有最大可能的對該經典的了解。
這裡,如何去讓受眾聽得懂,就是「行法」,這有行法可看到。

法華經,在傳統漢傳佛學中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這是,「成佛」的經典,不是教你成為一位拿著好人卡的經典。

所以,是最高檔次的經典。

經文:
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如果有受眾聽不下去,也不用難過;就請受眾去讀其他的初入門經典。法華經自己講的很清楚。

那麼,如何去講這一部最高檔次的經典呢?講者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

經文: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堅吝」。這是講此經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華經》修行的「行法」

為什麼在這裡提出這一種「行法」:勿生堅吝?法華經為什麼要提出這種行法?這是我最常問我自己的。

時間倒轉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講著講著,忽然想帶到對某個理論的講述。
但,一看台下學生,還能把頭抬著的二、三個,都是用眼神說我不想聽理論。

老師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說呢?當學生都「發自內心」的說不想聽。我問自己。

是要講理論呢?還是講他們想聽的那種你好棒棒的東東。我疑懼?我害怕!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時,我心中冒出這句。

這時,我才理解什麼是「勿生慳吝」。才了解為什麼「勿生慳吝」是一種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別人的。

那時,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講理論,最大的障礙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學生」。

不管你講什麼,別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講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種,要去討好別人的「心魔」。

如果你講的是升官發財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滿人。

如果你要講「成佛」呢?被笑是剛好而已。

你要講下去嗎?只有「勇氣」是完全不夠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慳吝」,別人才有機會可以「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慳吝,就是「給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東東,你才能夠「給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東西」可以給出去啦!
換另一個角度來講,
能不能「給出去」,才能測試出那東東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檢測標準。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給的有點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討好別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夠「勿生慳吝」。

勿生慳吝,是行法。


*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的给出什么

嘱累品,是佛学经典中的文本结构中,大概都会看到的一个章节。

这往往是佛讲了这部经的内容后,最后会对听众讲:要如何来对待此经!

在传统的一般佛学经典阅读印象中,你会看到是佛鼓励人们要如何地去阅读此经,
再来,
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也能够听到此经;
最后,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其他人「能够了解此经的内容、义理」。

经典,是文本。
文本,如果要能对受众产生理解上的意义,有一个前提:受众也要能达到某种水平。
例如,你不可能直接教没有学过数学的人微积分;想学微积分,总要有一些先前的数学计算能力训练。

所以,我们往往能从嘱累品中看到,一部经典对读者的默认值;
但从修行的角度而言,我们会看到这部经典会谈到如何让读者跨越「程度上」的障碍,能够也有最大可能的对该经典的了解。
这里,如何去让受众听得懂,就是「行法」,这有行法可看到。

法华经,在传统汉传佛学中被称之为「成佛在法华」。这是,「成佛」的经典,不是教你成为一位拿着好人卡的经典。

所以,是最高档次的经典。

经文:
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如果有受众听不下去,也不用难过;就请受众去读其他的初入门经典。法华经自己讲的很清楚。

那么,如何去讲这一部最高档次的经典呢?讲者最要注意的是什么呢?

经文:
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坚吝」。这是讲此经最重要的心法,也是依《法华经》修行的「行法」

为什么在这里提出这一种「行法」:勿生坚吝?法华经为什么要提出这种行法?这是我最常问我自己的。

时间倒转一下。

有一天,我在教室,讲着讲着,忽然想带到对某个理论的讲述。
但,一看台下学生,还能把头抬着的二、三个,都是用眼神说我不想听理论。

老师啊,你,就是你自己,你要不要说呢?当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说不想听。我问自己。

是要讲理论呢?还是讲他们想听的那种你好棒棒的东东。我疑惧?我害怕!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那时,我心中冒出这句。

这时,我才理解什么是「勿生悭吝」。才了解为什么「勿生悭吝」是一种行法。

行法,是行者要求自己的,而不是要求别人的。

那时,我才理解,要不要往下讲理论,最大的障碍是「我自己」,而不是台下的「学生」。

不管你讲什么,别人能不能懂,都不是你能掌握的。
但,你要不要讲下去,你要走出你自己的「心魔」。那种,要去讨好别人的「心魔」。

如果你讲的是升官发财或是快速成名,一定堂堂满人。

如果你要讲「成佛」呢?被笑是刚好而已。

你要讲下去吗?只有「勇气」是完全不够用的。真的。

只有你「勿生悭吝」,别人才有机会可以「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

勿生悭吝,就是「给出去」。只有是你自己的东东,你才能够「给出去」。
你不一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给出去啦!
换另一个角度来讲,
能不能「给出去」,才能测试出那东东是不是真的是你的了,的检测标准。

只要不是真正是你自己的,你往往给的有点害怕;你往往只是想讨好别人,而已。

只有是你「自己真正有的」,你才能够「勿生悭吝」。

勿生悭吝,是行法。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先把一些有的沒有的想法,先擺一邊。

來,如果我問:你想要來描寫一種超自然力量的那種景緻,那麼你會寫出的內容是什麼?

再想想!或許,你會忽然發現,你好像連那種想像力都沒有了?

對,沒有想像力的人,怎麼可能有想像力去「想像」你的未來?
沒有對你的未來有想像力,你怎麼可能從「現在」去調整你的所做所為去達致某種你期待的未來的到來!

想像力,如果是和「現實」都一樣的,或是「可預期的」,那還是想像力嗎?

如果,你的真正的大學生活,和你高中時對「大學生活的想像」是一致的,那你還可算是想像嗎?

「如來神力品」,是一種想像,一種和現實不同的想像。但,「正是想像」,所以,這篇文本對我們開啟了一種生命中的不可預期的精彩。

一種,可以達到的不可預期的精彩。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這想像很有「文學」張力。但,佛學不是文學,佛學指向著一種你生命中「現在無法預期」的一種可能性之精彩。

「出廣長舌」,是指什麼?

經文: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法華經的這樣子的真理的表達能力,用「出廣長舌」來表示。

這其實也就是說,你也可以有「出廣長舌」的能力;佛有,你就有。

想像的很厲害吧。但,想像是一種未來的可能。想像是一種從「現在」企向著「未來」的表述內容,如果「未來」不是模模糊糊的在你心中有所成形,想像是被無法被「做出來的」。

就怕你沒有想像的熱情。

好了,你出了廣長舌,要做什麼?天天吃草莓蛋糕嗎?

當然不是。

經文: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能除諸幽冥」、「能滅眾生闇」、「教無量菩薩」,這是菩薩的心量。

你又想像不到了吧。

讀經,就是看到那種心量,然後,讓自己也可以開始如此想像起來。一想像,現在和「未來」之間的電路,就通電了。


*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么?

先把一些有的没有的想法,先摆一边。

来,如果我问:你想要来描写一种超自然力量的那种景致,那么你会写出的内容是什么?

再想想!或许,你会忽然发现,你好像连那种想象力都没有了?

对,没有想象力的人,怎么可能有想象力去「想象」你的未来?
没有对你的未来有想象力,你怎么可能从「现在」去调整你的所做所为去达致某种你期待的未来的到来!

想象力,如果是和「现实」都一样的,或是「可预期的」,那还是想象力吗?

如果,你的真正的大学生活,和你高中时对「大学生活的想象」是一致的,那你还可算是想象吗?

「如来神力品」,是一种想象,一种和现实不同的想象。但,「正是想象」,所以,这篇文本对我们开启了一种生命中的不可预期的精彩。

一种,可以达到的不可预期的精彩。

经文:
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这想象很有「文学」张力。但,佛学不是文学,佛学指向着一种你生命中「现在无法预期」的一种可能性之精彩。

「出广长舌」,是指什么?

经文: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法华经的这样子的真理的表达能力,用「出广长舌」来表示。

这其实也就是说,你也可以有「出广长舌」的能力;佛有,你就有。

想象的很厉害吧。但,想象是一种未来的可能。想象是一种从「现在」企向着「未来」的表述内容,如果「未来」不是模模糊糊的在你心中有所成形,想象是被无法被「做出来的」。

就怕你没有想象的热情。

好了,你出了广长舌,要做什么?天天吃草莓蛋糕吗?

当然不是。

经文:
如日月光明,    能除诸幽冥。    斯人行世间,    能灭众生闇,
教无量菩萨、    毕竟住一乘。

「能除诸幽冥」、「能灭众生闇」、「教无量菩萨」,这是菩萨的心量。

你又想象不到了吧。

读经,就是看到那种心量,然后,让自己也可以开始如此想象起来。一想象,现在和「未来」之间的电路,就通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