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的記什麼
授記,是指對未來的某種預想。
用我們現在人很熟悉的「科學過程」,就是對某一種研究過程的預先預測。
如果,我們研究過程所採用的理論是「被證實過」的理論,那麼我們就會很有的信心的對未來之結果,事先做出說明。
這,是你很熟悉的現代科學過程。
授記,也是如此,只是,這佛學是「對人性」的某種預先說明。
依佛學而言,釋氏自己親身去證實了這種「人性理論」,所以,他對「人性」做出「依自己所證的」而來的說明。
人性,只能親證。
說,人有愛心。看,別人有愛心。你不會相信。
只有你自己在內心中湧出愛心,你才會相信,你有愛心。
這是人性。
無可奈何的。
那麼,這篇,就是釋氏依自己的所證,而來的一些論說。說明人性的某種特色。
什麼特色呢?人性是圓滿俱足的。
這意思是:人的修行,只是「恢復本有的」,而不是去「增加新的」。
經文: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來,
一、 原理:「最後身,得成為佛」。換言之,你一定會成佛。為什麼,因為只有你有時間的觀念,你就會有「最後身」,你就會成佛。因為你本來就是佛。佛是你本有的,你只是恢復。
二、 方法:如何可以恢復呢?這裡有提出某種法華經的方法。「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三、 成效:依方法而行,最後成佛的效驗是什麼呢?「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些都是成效。
這裡所提的「這種」「原理、方法、成效」,你信不信是一回事。
如果你很有感覺,那恭喜你。不容易啊。
如果有一天你對佛學感興趣,如果你對依佛學而來改變生命結構有願心,那麼,「原理、方法、成效」這樣的思考結構,是你讀佛經時,要擺在心中的。
將「原理、方法、成效」擺在心中,與佛經不斷的對話,你就會從中獲益。
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4月24日 星期五
2020年4月18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之是什麼藥 v2.0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之是什麼藥
人,為什麼需要法華經?
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其實,這一發問可以是對這人世間的很多狀況,可用?
人為什麼需要這經書?
因為,人生病了。
生病,就要有藥。而,法華經就是藥。
所以,所謂的人生病了,是真的嗎?是什麼病?它呈現出什麼樣的徵兆在人的身上?
藥,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藥?成人的,兒童的?它的醫療過程,會是如何?
人的病,是指人的「沒有智慧」。
哦,你是不是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夠有智慧呢?恭喜你,會這麼想,就是慧根朗照了。
你有沒有想過,這世界有沒有什麼東東,可以「治」人的沒有智慧?
經文: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趨,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好了,那麼這種藥的使用,有沒有限制?要如何使用?
一般而言,每部經典都是藥。
法華經這藥,和其他藥比起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有:人人可服。服多服少都隨意?
那豈不是像維他命C。
如是。
經文: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就像「下雨」一樣,不管是你什麼植物,都會受用。
這是這經的特色。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皆令歡喜、快得善利」,這是這藥的效果。
學佛學,請一定要用力問「效果」。佛學之所以是佛,或著說佛學之所以可以被稱為是哲學,就是因它不迴避去談「效果」的問題。
所以,才有「判教」的形成。
最後,這效果是一種什麼狀況的效果。最高的了啦!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學中最高的智慧分類了!
所以,「成佛在法華」是這經的讚譽。
所以,佛,是指,有智慧者。
想要有智慧嗎?去誦經吧。就唸下去,當做起手式。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之是什么药
人,为什么需要法华经?
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一发问可以是对这人世间的很多状况,可用?
人为什么需要这经书?
因为,人生病了。
生病,就要有药。而,法华经就是药。
所以,所谓的人生病了,是真的吗?是什么病?它呈现出什么样的征兆在人的身上?
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药?成人的,儿童的?它的医疗过程,会是如何?
人的病,是指人的「没有智慧」。
哦,你是不是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够有智慧呢?恭喜你,会这么想,就是慧根朗照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世界有没有什么东东,可以「治」人的没有智慧?
经文: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好了,那么这种药的使用,有没有限制?要如何使用?
一般而言,每部经典都是药。
法华经这药,和其他药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人人可服。服多服少都随意?
那岂不是像维他命C。
如是。
经文: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就像「下雨」一样,不管是你什么植物,都会受用。
这是这经的特色。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这是这药的效果。
学佛学,请一定要用力问「效果」。佛学之所以是佛,或着说佛学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是哲学,就是因它不回避去谈「效果」的问题。
所以,才有「判教」的形成。
最后,这效果是一种什么状况的效果。最高的了啦!
经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佛学中最高的智慧分类了!
所以,「成佛在法华」是这经的赞誉。
所以,佛,是指,有智慧者。
想要有智慧吗?去诵经吧。就念下去,当做起手式。
人,為什麼需要法華經?
這是第一個我們要去思考的問題。其實,這一發問可以是對這人世間的很多狀況,可用?
人為什麼需要這經書?
因為,人生病了。
生病,就要有藥。而,法華經就是藥。
所以,所謂的人生病了,是真的嗎?是什麼病?它呈現出什麼樣的徵兆在人的身上?
藥,是一種什麼性質的藥?成人的,兒童的?它的醫療過程,會是如何?
人的病,是指人的「沒有智慧」。
哦,你是不是有時會覺得自己不夠有智慧呢?恭喜你,會這麼想,就是慧根朗照了。
你有沒有想過,這世界有沒有什麼東東,可以「治」人的沒有智慧?
經文:
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趨,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
好了,那麼這種藥的使用,有沒有限制?要如何使用?
一般而言,每部經典都是藥。
法華經這藥,和其他藥比起來,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有:人人可服。服多服少都隨意?
那豈不是像維他命C。
如是。
經文:
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
就像「下雨」一樣,不管是你什麼植物,都會受用。
這是這經的特色。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皆令歡喜、快得善利」,這是這藥的效果。
學佛學,請一定要用力問「效果」。佛學之所以是佛,或著說佛學之所以可以被稱為是哲學,就是因它不迴避去談「效果」的問題。
所以,才有「判教」的形成。
最後,這效果是一種什麼狀況的效果。最高的了啦!
經文:
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
一切種智,是佛學中最高的智慧分類了!
所以,「成佛在法華」是這經的讚譽。
所以,佛,是指,有智慧者。
想要有智慧嗎?去誦經吧。就唸下去,當做起手式。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之是什么药
人,为什么需要法华经?
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一发问可以是对这人世间的很多状况,可用?
人为什么需要这经书?
因为,人生病了。
生病,就要有药。而,法华经就是药。
所以,所谓的人生病了,是真的吗?是什么病?它呈现出什么样的征兆在人的身上?
药,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药?成人的,儿童的?它的医疗过程,会是如何?
人的病,是指人的「没有智慧」。
哦,你是不是有时会觉得自己不够有智慧呢?恭喜你,会这么想,就是慧根朗照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世界有没有什么东东,可以「治」人的没有智慧?
经文: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趋,亦知一切众生深心所行,通达无碍,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好了,那么这种药的使用,有没有限制?要如何使用?
一般而言,每部经典都是药。
法华经这药,和其他药比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有:人人可服。服多服少都随意?
那岂不是像维他命C。
如是。
经文: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时等澍,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就像「下雨」一样,不管是你什么植物,都会受用。
这是这经的特色。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皆令欢喜、快得善利」,这是这药的效果。
学佛学,请一定要用力问「效果」。佛学之所以是佛,或着说佛学之所以可以被称为是哲学,就是因它不回避去谈「效果」的问题。
所以,才有「判教」的形成。
最后,这效果是一种什么状况的效果。最高的了啦!
经文: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佛学中最高的智慧分类了!
所以,「成佛在法华」是这经的赞誉。
所以,佛,是指,有智慧者。
想要有智慧吗?去诵经吧。就念下去,当做起手式。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之譬喻所指向的是什麼? v2.0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第三》之譬喻所指向的是什麼?
之前談過,「講故事說大道理」是這經典的文本內容及結構上的重要特色。
這樣的特色,和諸如華嚴、般若等談理論性強的經典,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讀法華經有著一種有趣的閱讀行為,那就是去「猜」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
為什麼,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的這法華經,是要以「說故事」這種看起來「學術氣」不強的表現形式而出來呈現呢?
一般的說法是,可以讓「更多人」去親近。
理論上是。但,如果你去讀,恐怕你會覺得把「故事」讀出「道理」來,更吃力。
但,如果不讀出道理來,讀經典就怪怪的,因為這又不是讀「小說」,可以只是單純的為了某種刺激性就可以有吸引力的。
這裡,有矛盾。「把這矛盾表現出來」,恰恰是法華經必須以故事形態來當作呈現樣態的必要性。
經文: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舍利弗,為什麼要用「小乘法」來教我啊?為什麼我就沒有資格受用「大乘法」呢?
這裡,「法」與「人」這二種修行必要的構成元素,同時被提出來。事實上,就修行而言,這二者構成元素必須在互動的狀態中,修行才被凸顯了出來。
理論性的表達,往往只能針對「某一項」做出靜態式的分解說明。
故事,才能在劇情中帶出「二者」的互動而所要「達到的目的」。
其實互動還不是所要的,互動「所指目的目的」才是最後所要達到的。
同時, 互動要能動起來,那麼「那要互動的兩者」其實也必須都是處在某種特定狀態下,互動才能被激活。
修行就是這樣。
總要先有個什麼道理在。但,這道理的檔次是什麼檔次呢?你知嗎?
那,你又是那塊料?你到了能接受某種道理的成熟度了嗎?你自己了解自己嗎?
而且,互動的模式,就是行法的描述,即去實踐的方法。你看到了嗎?
在舍利弗問完之後,經文說舍利弗「自答」如下: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
第一,這是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乘法。
第二,我(舍利弗),真的,那時還沒把有自己成熟到可以接受的狀態(小乘心: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經文:「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於是,第一個譬喻,出場了:火宅喻。
故事,自己好好去思考思維吧。切記:聞、思、修。
如果每個人看故事都有自己特重意的地方,對我而言,我往往留意故事中,對主角的某種描述:描述,一個人為什麼會「沈溺」於特定的低檔次狀態而不願意走出來。
那個「使人不跨出去」的生命自我機制是什麼?
故事中,火災了,但,人們為什麼不走出建築物呢?
經文:
…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
唉,講的真好。你感受到了嗎?「不驚不畏」這四字,讓我一時驚畏了起來。
之前談過,「講故事說大道理」是這經典的文本內容及結構上的重要特色。
這樣的特色,和諸如華嚴、般若等談理論性強的經典,是非常不同的。
所以,讀法華經有著一種有趣的閱讀行為,那就是去「猜」這故事到底要說什麼?
為什麼,被稱之為「成佛在法華」的這法華經,是要以「說故事」這種看起來「學術氣」不強的表現形式而出來呈現呢?
一般的說法是,可以讓「更多人」去親近。
理論上是。但,如果你去讀,恐怕你會覺得把「故事」讀出「道理」來,更吃力。
但,如果不讀出道理來,讀經典就怪怪的,因為這又不是讀「小說」,可以只是單純的為了某種刺激性就可以有吸引力的。
這裡,有矛盾。「把這矛盾表現出來」,恰恰是法華經必須以故事形態來當作呈現樣態的必要性。
經文: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
舍利弗,為什麼要用「小乘法」來教我啊?為什麼我就沒有資格受用「大乘法」呢?
這裡,「法」與「人」這二種修行必要的構成元素,同時被提出來。事實上,就修行而言,這二者構成元素必須在互動的狀態中,修行才被凸顯了出來。
理論性的表達,往往只能針對「某一項」做出靜態式的分解說明。
故事,才能在劇情中帶出「二者」的互動而所要「達到的目的」。
其實互動還不是所要的,互動「所指目的目的」才是最後所要達到的。
同時, 互動要能動起來,那麼「那要互動的兩者」其實也必須都是處在某種特定狀態下,互動才能被激活。
修行就是這樣。
總要先有個什麼道理在。但,這道理的檔次是什麼檔次呢?你知嗎?
那,你又是那塊料?你到了能接受某種道理的成熟度了嗎?你自己了解自己嗎?
而且,互動的模式,就是行法的描述,即去實踐的方法。你看到了嗎?
在舍利弗問完之後,經文說舍利弗「自答」如下:
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來,
第一,這是要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大乘法。
第二,我(舍利弗),真的,那時還沒把有自己成熟到可以接受的狀態(小乘心: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經文:「我本著邪見,為諸梵志師,世尊知我心,拔邪說涅槃。」
於是,第一個譬喻,出場了:火宅喻。
故事,自己好好去思考思維吧。切記:聞、思、修。
如果每個人看故事都有自己特重意的地方,對我而言,我往往留意故事中,對主角的某種描述:描述,一個人為什麼會「沈溺」於特定的低檔次狀態而不願意走出來。
那個「使人不跨出去」的生命自我機制是什麼?
故事中,火災了,但,人們為什麼不走出建築物呢?
經文:
…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
唉,講的真好。你感受到了嗎?「不驚不畏」這四字,讓我一時驚畏了起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