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信解品》之不求自得
信解品,顧名思義,就是有著某些「東東」要人去信解。
這裡,首先第一個問題是:那些東東是什麼東西?
一般的自然生活習慣而言,我們都認 為可能有某種「外在的」東東,我們相信是「更好的」,
於是我們努力要別人去「信解」這是更好的,去接受這東東。
法華經中的「信解」,甚至廣義佛學概念中的信解,並不是這樣思維內容,
而是,
「信解」,是指你要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注意,不是去信解「外在於你的東西」,
而是去信解,「你自己內在本有的東西」。
經文:
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不求自得」。
對佛學而言,東西是本有的存在,只是你「暫時」因某種原因看不到它,
所以佛學「修行學」的努力,
就是讓你「恢復」去看到去運用「你本有東西」的能力。
這樣的觀念,和一般日常生活的想法不同,
但,如果你想理解佛學,
你必須是以這樣的立場開始去思考佛學中為什麼要這麼講,
如此,
你才能相應的理解。
這點,和儒學中的良知本有的概念,是相通的。
所以,為何大乘佛學會在傳統文化系統中繁盛,是有道理的。
於是,這章節中,最有名的「窮子喻」,被寫了出來。
一位有錢人家的小孩子走丟了。
變成了在窮困之人。
這位小孩子歷經了一系列的成長變化之後,
最後才又了解了自己原來是有錢人的小孩。
「回到原來」,即回到人性中本有的豐富與善良。
但,要回來,並不是容易的事。難。
所以,佛學強調行法,那個讓自己更好的方法。
經文: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稀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7月26日 星期五
2019年7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之譬喻的必要性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之譬喻的必要性是什麼
從佛學的閱讀過程而言,譬喻之必要,是不難說明的。
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要讓不同程度 的人,都能理解佛法中道理,譬喻是 必要的解說過程。
但,從對宗教質疑的立場而言,這篇倒是提出一個我們心中在面對宗教時,常會跑出的疑問?
那就是,既然佛(神)那麼厲害,那為什麼佛不去運用神力,把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變成是好人,那不就一勞永逸了嗎?
經文: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如來…,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對啊,為什麼?
「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因為,佛不是要眾生成為佛的應聲蟲,而是希望眾生都能有如佛般的智慧,能以自己智慧來解脫自己的煩腦,創造自己的生命利益。
因為,整個的核心在於讓他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來行事,所以成熟他人,而不是「塑造」他人,是處理人/他關係的方向性指示。
因為要如此,所以:「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換言之,因應不同程度的人,所以有各種不同的講法內容而出現。
這是,譬喻之所以要存在的必要性。
這不是為了表現演說者的文學/口頭之能力。
而是為了要讓聽眾了解,於是在這願力之下所開展出來的能力。
這裡,又回到了我們常講的弔詭性。
以前常說,我們去「利他」,但其結果卻必然有「自己的煩惱消除」。
換言之,著眼於他人,但卻有益於自己。
這裡也一樣,
為了讓「他人」可以理解,
結果,
演說者卻生長出「譬喻」的能力。
自己講給自己,是不必要用譬喻的。
能不能有譬喻之能力,是重要的生命成長指標。
經文: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你有譬喻的能力嗎?
千萬不要小看。這是「行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譬喻能力不是那麼好,那麼想法子讓自己可以更好。
在這過程中,你一定會有生命中自我強大的向上變化。
從佛學的閱讀過程而言,譬喻之必要,是不難說明的。
每個人的程度不一樣,要讓不同程度 的人,都能理解佛法中道理,譬喻是 必要的解說過程。
但,從對宗教質疑的立場而言,這篇倒是提出一個我們心中在面對宗教時,常會跑出的疑問?
那就是,既然佛(神)那麼厲害,那為什麼佛不去運用神力,把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變成是好人,那不就一勞永逸了嗎?
經文:
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如來…,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對啊,為什麼?
「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因為,佛不是要眾生成為佛的應聲蟲,而是希望眾生都能有如佛般的智慧,能以自己智慧來解脫自己的煩腦,創造自己的生命利益。
因為,整個的核心在於讓他人都能用自己的智慧來行事,所以成熟他人,而不是「塑造」他人,是處理人/他關係的方向性指示。
因為要如此,所以:「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
換言之,因應不同程度的人,所以有各種不同的講法內容而出現。
這是,譬喻之所以要存在的必要性。
這不是為了表現演說者的文學/口頭之能力。
而是為了要讓聽眾了解,於是在這願力之下所開展出來的能力。
這裡,又回到了我們常講的弔詭性。
以前常說,我們去「利他」,但其結果卻必然有「自己的煩惱消除」。
換言之,著眼於他人,但卻有益於自己。
這裡也一樣,
為了讓「他人」可以理解,
結果,
演說者卻生長出「譬喻」的能力。
自己講給自己,是不必要用譬喻的。
能不能有譬喻之能力,是重要的生命成長指標。
經文: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你有譬喻的能力嗎?
千萬不要小看。這是「行法」。
如果你覺得自己譬喻能力不是那麼好,那麼想法子讓自己可以更好。
在這過程中,你一定會有生命中自我強大的向上變化。
2019年7月12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為什麼要「方便」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之為什麼要「方便」
方便品,這方便二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
方便是隨便嗎?
不是的。
那方便是什麼意思?
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換言之,方便,更好的表示文字是「善巧方便」。
什麼事要善巧方便的去做呢?吃飯嗎?
吃飯不用的,你餓了,你馬上就會去吃。一點都不用善巧方便的告訴你去吃。你自己就會。
你想算微積分嗎?大概不想。
於是,如果你可以讓一個人去做某種他不想去做的事,
那就要「善巧方便」。
那麼,法華經中的善巧方便,是要人們去學會或了解什麼呢?
這種學會或了解,往往不是那麼的是人們直接馬上就想要的。所以需要善巧方便地去引導之。
再看一次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重點在:「令離諸著」。
法華經善巧方便地要告訴你:離開某種你喜歡的不得了的執著。
那的確是最難的了。
例如,如果你很討厭讀書,你有能力不去「執著」「討厭讀書」嗎?
蠻難的。不是嗎?
與其說你討厭讀書,更精準的心理情態是:你強烈喜歡「不讀書」。
討厭一件事,這會讓你不舒服,有時,這會讓你想「改變這種狀況」。
喜歡一件事,你一定會跟緊緊的,你一定會拼命去「維持這種狀況」。
如何讓你從喜歡到不喜歡,這才是最難的。這是「令離諸著」。
在《法華經》中,什麼最難被動搖的「喜歡」。而這種喜歡,對生命的真正成熟而言,最障礙。
經文:
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利益他人。
對,我們真的很少「利益他人」。真的,好好問自己。是如此。
能做到利益他人,就是法華經要善巧方便去引導你的。
如果你是佛教的有緣者,那我告訴你,
利益他人,是讓自己善根增長的「唯一方法」。
深思之。整本法華經就是談這而已。
方便品,這方便二個字所代表的意思,到底是什麼意思?
方便是隨便嗎?
不是的。
那方便是什麼意思?
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換言之,方便,更好的表示文字是「善巧方便」。
什麼事要善巧方便的去做呢?吃飯嗎?
吃飯不用的,你餓了,你馬上就會去吃。一點都不用善巧方便的告訴你去吃。你自己就會。
你想算微積分嗎?大概不想。
於是,如果你可以讓一個人去做某種他不想去做的事,
那就要「善巧方便」。
那麼,法華經中的善巧方便,是要人們去學會或了解什麼呢?
這種學會或了解,往往不是那麼的是人們直接馬上就想要的。所以需要善巧方便地去引導之。
再看一次經文: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
重點在:「令離諸著」。
法華經善巧方便地要告訴你:離開某種你喜歡的不得了的執著。
那的確是最難的了。
例如,如果你很討厭讀書,你有能力不去「執著」「討厭讀書」嗎?
蠻難的。不是嗎?
與其說你討厭讀書,更精準的心理情態是:你強烈喜歡「不讀書」。
討厭一件事,這會讓你不舒服,有時,這會讓你想「改變這種狀況」。
喜歡一件事,你一定會跟緊緊的,你一定會拼命去「維持這種狀況」。
如何讓你從喜歡到不喜歡,這才是最難的。這是「令離諸著」。
在《法華經》中,什麼最難被動搖的「喜歡」。而這種喜歡,對生命的真正成熟而言,最障礙。
經文:
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
「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利益他人。
對,我們真的很少「利益他人」。真的,好好問自己。是如此。
能做到利益他人,就是法華經要善巧方便去引導你的。
如果你是佛教的有緣者,那我告訴你,
利益他人,是讓自己善根增長的「唯一方法」。
深思之。整本法華經就是談這而已。
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序品》出場的放光
《妙法蓮華經序品》出場的放光
序品,是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這樣特色的經典」的出現呢?要交待原因的。
這是佛學經典的特色。
很「科學」,很「哲學」吧!
對,古人,比你的邏輯多了。
現在你所喊的很多偉大口號,你未必講的出那口號的特色怎麼來的!有什麼價值?
那,到底這經典的特色是在怎麼的狀況下,被呈現出來的?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裡,就很宗教了。放了光。
好吧,那我們說「放光」是一種描述的手法。
那,放光又代表了什麼呢?
經文如此問: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對比一下其他經典吧。
《金剛經》: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中,世尊的樣子就非常的一般人。乞食結束,洗碗,就坐。
而問的人,問的問題也直接:如何降伏其心?
那麼, 相對的,法華經中的「放光」,就顯得奇特,這種描述是代表著什麼特別的意思呢?
只是一種「炫」的文筆效果嗎?
為什麼想到用「光」來描述?
放光,是「照著別人」。
這正是佛教大乘派別的最基本「解脫的邏輯」:
藉由「幫助別人」的過程,來看到自己的「自私」;因看到自己的自私,所以能夠超越自己的煩惱。
經文: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每一個,都是要和「他人發生關係」,才能形成的。
「面向他人煩腦」反而「解脫自己的煩腦」!
序品,是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這樣特色的經典」的出現呢?要交待原因的。
這是佛學經典的特色。
很「科學」,很「哲學」吧!
對,古人,比你的邏輯多了。
現在你所喊的很多偉大口號,你未必講的出那口號的特色怎麼來的!有什麼價值?
那,到底這經典的特色是在怎麼的狀況下,被呈現出來的?
經文: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這裡,就很宗教了。放了光。
好吧,那我們說「放光」是一種描述的手法。
那,放光又代表了什麼呢?
經文如此問: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對比一下其他經典吧。
《金剛經》: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白佛言:「…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剛經中,世尊的樣子就非常的一般人。乞食結束,洗碗,就坐。
而問的人,問的問題也直接:如何降伏其心?
那麼, 相對的,法華經中的「放光」,就顯得奇特,這種描述是代表著什麼特別的意思呢?
只是一種「炫」的文筆效果嗎?
為什麼想到用「光」來描述?
放光,是「照著別人」。
這正是佛教大乘派別的最基本「解脫的邏輯」:
藉由「幫助別人」的過程,來看到自己的「自私」;因看到自己的自私,所以能夠超越自己的煩惱。
經文:
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
六波羅蜜: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每一個,都是要和「他人發生關係」,才能形成的。
「面向他人煩腦」反而「解脫自己的煩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