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這是法華經的最後一品。

標題名為:勸發品。

出場的大修行者為普賢菩薩。

普賢在傳統漢傳佛學中,一向是象徵為「實踐」。
而文殊,則是表意「智慧」。

在法華經中,最後出場的是普賢菩薩。
這意味著在修行領域中,實踐,亦即,親身去做出來,才是更為根本的修行關鍵。

智慧和實踐是二個不可偏廢的。
智慧代表著「空性」。
佛學最後所要給你的,是讓人能夠解脫生老病死的煩惱。
而,之所以人能夠解脫這樣的基本煩惱,在於人是一種「空性」的存在。

人是空性式的存在,所以人有能力可以解脫生命的根本煩惱。
因為,所謂的煩惱,也只是一種空性的存在。

但,人如何能夠證悟,人是一種空性的存在呢?

用理解的,是無法達到的。
只有「實踐」這樣的方式,亦即,用肉體存在的樣態親自依法如此的做出來,
所以,人才能在過程中,證悟空性。

正如同,你理解如何游泳,是沒有用的,你不會因為理解了,於是就會游。
你要下水去練習,
用你肉身的存在,依著那被教的方式,去練習,於是你就會在某一時刻,會了。

會了,就是證悟。

你會了游泳,並不是水消失了,也不是你再也不會溺水了。

不。

而是,你有能力在水中,自在。
水,對你而言,不再是一種威脅或壓迫,
水,和你,有了一種新關係,
讓你,
可以,和水,於是你的生命有了新的一種表現出精彩的可能性。

水,依然是一種威脅,但,你不再無所措手足,
你在其中有了一新的樂趣,一種只有水才能帶來的樂趣。

證悟空性,亦然,你可以在人的根本煩惱中,自在而活。
恰恰因為煩惱,與之共舞,所以,生命有了另一向度的精彩。

那麼,有沒有一些修行上行為的指引方向呢?有的。

經文:
一者、為諸佛護念,
二者、植眾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在往後的大乘佛學的開展中,第四者,即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又成為這四者的核心。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这是法华经的最后一品。

标题名为:劝发品。

出场的大修行者为普贤菩萨。

普贤在传统汉传佛学中,一向是象徵为「实践」。
而文殊,则是表意「智慧」。

在法华经中,最后出场的是普贤菩萨。
这意味着在修行领域中,实践,亦即,亲身去做出来,才是更为根本的修行关键。

智慧和实践是二个不可偏废的。
智慧代表着「空性」。
佛学最后所要给你的,是让人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的烦恼。
而,之所以人能够解脱这样的基本烦恼,在于人是一种「空性」的存在。

人是空性式的存在,所以人有能力可以解脱生命的根本烦恼。
因为,所谓的烦恼,也只是一种空性的存在。

但,人如何能够证悟,人是一种空性的存在呢?

用理解的,是无法达到的。
只有「实践」这样的方式,亦即,用肉体存在的样态亲自依法如此的做出来,
所以,人才能在过程中,证悟空性。

正如同,你理解如何游泳,是没有用的,你不会因为理解了,于是就会游。
你要下水去练习,
用你肉身的存在,依着那被教的方式,去练习,于是你就会在某一时刻,会了。

会了,就是证悟。

你会了游泳,并不是水消失了,也不是你再也不会溺水了。

不。

而是,你有能力在水中,自在。
水,对你而言,不再是一种威胁或压迫,
水,和你,有了一种新关係,
让你,
可以,和水,于是你的生命有了新的一种表现出精彩的可能性。

水,依然是一种威胁,但,你不再无所措手足,
你在其中有了一新的乐趣,一种只有水才能带来的乐趣。

证悟空性,亦然,你可以在人的根本烦恼中,自在而活。
恰恰因为烦恼,与之共舞,所以,生命有了另一向度的精彩。

那麽,有没有一些修行上行为的指引方向呢?有的。

经文:
一者、为诸佛护念,
二者、植众德本,
三者、入正定聚,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在往后的大乘佛学的开展中,第四者,即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又成为这四者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