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3年4月22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二

任可被稱之為文本的資訊團塊,之所以是文本而不是資訊,在於文本一定會有意義被表達出來而被撰寫。

佛經是文本,寫的人,心中是有想法的。而不只是收集資訊。

文本要能有意義被表達出來,是要有結構的。

有結構,才能對人產生出意義來。

任可語言都有文法,也都一定有結構,只是你想不想去了解結構是一種什麼性質和作用。

正因有結構下的資訊才能有意義,所以,人才需要讀書,訓練用結構來把意義表達出來。

佛經的文本結構,一般而言,被分成三部分:序 ,正宗 ,流通。

序是前言。

正宗是正文。

流通是結論,但不是一般文本的結論,而是強調為什麼要去傳揚的理由的結論。

當然,每經的文本架構,可能分法不同。看分的人是如何去解釋。

囑累品,對我而言,看起來就有點結論,並論述為什麼要去宏傳的理由。

經文:
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但,修行成就者很清楚,法華經是大乘法,不是那麼容易被聽懂的,所以,必有障礙。那麼,想宏揚者要有什麼心理準備呢?

經文:
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

無諸慳吝。這四個字,我以前無法理解。

大乘或許難理解,但就是去傳的過程很難而已啊,和慳吝有什麼關係?

後來我懂了。這要感謝我教大學的那些學生。

我天天鼓吹最好去考研究所,但被學生罵個半死說看不起人。天天說要用功讀書啊,但被罵成封建的不懂愛的教育。

經文:
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我沒有退縮,這是勇氣啊,但這和慳吝有什麼關係呢?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我開書單的、有在討論書本內容的學生,以筆試的方式考上清華研究所後,
我才懂了,為什麼經典會用「慳吝」二字。

如果在我的幫助下可以讓一位學生在上了清華的過程有所助益,那麼,
如果我不去幫或是不找機會主動去幫,那就真的是慳吝了,就是小氣鬼老師。

什麼是慳吝,就是不去讓別人變得更好。

當老師的,有機會讓學生變得比以前更有視野更有質感,但卻因種種理由不去那樣,
或許是政治的,或著是某種主流意識形態的,或許是自己懶,
但,那就是慳吝。

那不是有沒有勇氣有沒有熱情的問題,那是小事。
而是,讓別人失去了更好的可能的某種機會,那是慳吝。

慳吝,是大事。為什麼?一人慳吝的人,自己一定不會成長。
一個人只有想方設去讓別人變得更有檔次,於是他自己才會變化。

勿生慳吝,是行法。

大乘的核心不是幫助他人,不是,那只是前行,
大乘的核心是:勿生慳吝。

無諸慳吝,才能,真正,亦無所畏


妙法莲华经嘱累品第二十二

任可被称之为文本的资讯团块,之所以是文本而不是资讯,在于文本一定会有意义被表达出来而被撰写。

佛经是文本,写的人,心中是有想法的。而不只是收集资讯。

文本要能有意义被表达出来,是要有结构的。

有结构,才能对人产生出意义来。

任可语言都有文法,也都一定有结构,只是你想不想去了解结构是一种什麽性质和作用。

正因有结构下的资讯才能有意义,所以,人才需要读书,训练用结构来把意义表达出来。

佛经的文本结构,一般而言,被分成三部分:序 ,正宗 ,流通。

序是前言。

正宗是正文。

流通是结论,但不是一般文本的结论,而是强调为什麽要去传扬的理由的结论。

当然,每经的文本架构,可能分法不同。看分的人是如何去解释。

嘱累品,对我而言,看起来就有点结论,并论述为什麽要去宏传的理由。

经文:
今以付嘱汝等,汝等应当一心流布此法,广令增益。

但,修行成就者很清楚,法华经是大乘法,不是那麽容易被听懂的,所以,必有障碍。那麽,想宏扬者要有什麽心理准备呢?

经文:
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

无诸悭吝。这四个字,我以前无法理解。

大乘或许难理解,但就是去传的过程很难而已啊,和悭吝有什麽关係?

后来我懂了。这要感谢我教大学的那些学生。

我天天鼓吹最好去考研究所,但被学生骂个半死说看不起人。天天说要用功读书啊,但被骂成封建的不懂爱的教育。

经文: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我没有退缩,这是勇气啊,但这和悭吝有什麽关係呢?

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我开书单的、有在讨论书本内容的学生,以笔试的方式考上清华研究所后,
我才懂了,为什麽经典会用「悭吝」二字。

如果在我的帮助下可以让一位学生在上了清华的过程有所助益,那麽,
如果我不去帮或是不找机会主动去帮,那就真的是悭吝了,就是小气鬼老师。

什麽是悭吝,就是不去让别人变得更好。

当老师的,有机会让学生变得比以前更有视野更有质感,但却因种种理由不去那样,
或许是政治的,或着是某种主流意识形态的,或许是自己懒,
但,那就是悭吝。

那不是有没有勇气有没有热情的问题,那是小事。
而是,让别人失去了更好的可能的某种机会,那是悭吝。

悭吝,是大事。为什麽?一人悭吝的人,自己一定不会成长。
一个人只有想方设去让别人变得更有档次,于是他自己才会变化。

勿生悭吝,是行法。

大乘的核心不是帮助他人,不是,那只是前行,
大乘的核心是:勿生悭吝。

无诸悭吝,才能,真正,亦无所畏


2023年4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文章已進入了尾聲,一些總結性質性的內容,開始出來了。

這本經典,從一開始的出場,到了現在,
於是,在走了這麼一段長的閱讀之路後,我們可能會再反視的問:
到底,這本書的重要性在那裡?

這經典,說了很多不同於以往的觀點,行法,也論述了這些觀點和行法的果效,
但,
在一種反視的,歷史視野中,到底,這些,能否有一些重要性上的總結式的說明呢?

有的。

這篇即是。

來,有一段神力的敘事性描述,經文:
世尊……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再來,有一段關於經典重要性的描述,經文:
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所秘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這二段是相應的。

神力有多麼的讓人驚奇,那麼,這經典的重要性也就如此。

對一位行者而言,如果經典不只是文本,而是一種法本,
那麼,下列的文字,就具有某種重量。經文:
  諸佛坐道場,    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妙法莲华经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文章已进入了尾声,一些总结性质性的内容,开始出来了。

这本经典,从一开始的出场,到了现在,
于是,在走了这麽一段长的阅读之路后,我们可能会再反视的问:
到底,这本书的重要性在那裡?

这经典,说了很多不同于以往的观点,行法,也论述了这些观点和行法的果效,
但,
在一种反视的,历史视野中,到底,这些,能否有一些重要性上的总结式的说明呢?

有的。

这篇即是。

来,有一段神力的叙事性描述,经文:
世尊……一切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于无量无数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再来,有一段关于经典重要性的描述,经文:
以要言之,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所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此经、宣示显说。

这二段是相应的。

神力有多麽的让人惊奇,那麽,这经典的重要性也就如此。

对一位行者而言,如果经典不只是文本,而是一种法本,
那麽,下列的文字,就具有某种重量。经文:
  诸佛坐道场,    所得秘要法,能持是经者,    不久亦当得。

2023年4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常不輕,是接著法師品而來。

法師,是指以大乘的原則和行法來實踐或教導他人的人。

法師是,實踐者的另一稱謂。

常不輕,則是法師在實踐中,一定要謹守的心法或根本原則。

這是對實踐者而來的重要的實踐性指導。

什麼是實踐性指導,例如,如果你要教下水去練游泳,那麼你可能會說,最重要的是,例如換氣,之類的一種實踐原則。

這已不再是談抽象的、理論上的原則,而是談,實踐中要去注意的實踐原則。

佛學本來就是實踐的學問,也可以說是修行學的一種。

正如定游泳的目的,是「會游泳」這種你可以實踐出的能力,在你身上長了出來。

佛學亦然。

但佛學所要的是什麼能力,在你身上長了出來呢?

解脫人生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這樣的煩惱。

你有想要去解脫這種煩惱嗎?未必。正如同你未必一定想去學游泳,一樣。

但,如果你想學游泳,那麼最終有沒有學會的判準,在於你下了水之後,能不能讓你在水中自由自在而無恐懼。

你和水,有了一種新關係,這種關係讓你對水有了新的感覺感受。
水依然如以前那樣的存在,但,你會游泳之後,水不再壓迫你了,
相反的,
你和水之間有了一種「自在」的關係。

佛學就是讓你和「這樣的人的一種不可避免的現象性,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有了一種自在的關係。

但,這是一種你要去實踐,才能長出來的能力。

只是讀,沒有用,亦如,游泳。

常不輕,是大乘實踐過程中,最重要的實踐原則。

這,有多難,只有你想讓大乘所談的人之生命的可能性,在你身上長出來的實踐過程中,
你才會感受到。

經文:
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

「但行禮拜」,這對實踐性的強調。

來,經典早就預告了我們,在實踐過程中 (注意,只有在實踐中才會有) 一定會碰到的狀況,正如同練游泳一定會吃到水一樣。

如果沒有,那你一定沒有「在實踐」。正如同,如果你在練游泳都沒有吃到水,一樣的沒有在練。

那景況是:常被罵詈。
你要,不生瞋恚。
這還不夠,你要堅持的相信,汝當作佛。

行者,真的,你一定會碰到。
你要記得,常不輕。
一放手,就不是大乘。

這是大乘行法心法,在實踐中,這會讓你對生命的解脫之可能性,有了一種「體悟」的認知,
正如同你會游泳之後,對什麼是游泳的「體悟」。

這是大乘的行法,這行法的果效是什麼?經文: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第二十

常不轻,是接着法师品而来。

法师,是指以大乘的原则和行法来实践或教导他人的人。

法师是,实践者的另一称谓。

常不轻,则是法师在实践中,一定要谨守的心法或根本原则。

这是对实践者而来的重要的实践性指导。

什麽是实践性指导,例如,如果你要教下水去练游泳,那麽你可能会说,最重要的是,例如换气,之类的一种实践原则。

这已不再是谈抽象的、理论上的原则,而是谈,实践中要去注意的实践原则。

佛学本来就是实践的学问,也可以说是修行学的一种。

正如定游泳的目的,是「会游泳」这种你可以实践出的能力,在你身上长了出来。

佛学亦然。

但佛学所要的是什麽能力,在你身上长了出来呢?

解脱人生的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这样的烦恼。

你有想要去解脱这种烦恼吗?未必。正如同你未必一定想去学游泳,一样。

但,如果你想学游泳,那麽最终有没有学会的判准,在于你下了水之后,能不能让你在水中自由自在而无恐惧。

你和水,有了一种新关係,这种关係让你对水有了新的感觉感受。
水依然如以前那样的存在,但,你会游泳之后,水不再压迫你了,
相反的,
你和水之间有了一种「自在」的关係。

佛学就是让你和「这样的人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性,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有了一种自在的关係。

但,这是一种你要去实践,才能长出来的能力。

只是读,没有用,亦如,游泳。

常不轻,是大乘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实践原则。

这,有多难,只有你想让大乘所谈的人之生命的可能性,在你身上长出来的实践过程中,
你才会感受到。

经文:
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乃至远见四众,亦復故往礼拜赞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

「但行礼拜」,这对实践性的强调。

来,经典早就预告了我们,在实践过程中 (注意,只有在实践中才会有) 一定会碰到的状况,正如同练游泳一定会吃到水一样。

如果没有,那你一定没有「在实践」。正如同,如果你在练游泳都没有吃到水,一样的没有在练。

那景况是:常被骂詈。
你要,不生瞋恚。
这还不够,你要坚持的相信,汝当作佛。

行者,真的,你一定会碰到。
你要记得,常不轻。
一放手,就不是大乘。

这是大乘行法心法,在实践中,这会让你对生命的解脱之可能性,有了一种「体悟」的认知,
正如同你会游泳之后,对什麽是游泳的「体悟」。

这是大乘的行法,这行法的果效是什麽?经文: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