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的「智慧力」
安樂行品的重要,在於為我們提出了「修行」的行為原則。如上po文所談。
如果你對佛學是稍有涉獵的,你就可以看到,從小乘到大乘,「修行行為」也產生了重點強調上的變化。
到了大乘,比較不重視傳統的靜心、寂靜行為,例如打坐、不淨觀等;
相反的,在人的「與他人交往之際」的行為,成為更被重視的地方。
但這並沒有說不需要傳統修行,那是基礎。
這也是從經驗知識論往倫理學的發展。(舊約到新約,從文本本身變化而言亦如是)
人與人之間,才是真正「解脫」的場域。
所以,紅塵即道場,這種說法在漢傳佛學,即廣義中原大地興盛的佛學, 是更普遍的一種理解樣態。
先把四法再列出來: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四,是今天要談的,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為應如何去做,的一種濃縮式的語言說法。
智慧力。
真正的智慧即是神通。你不用想的太玄。
第四的被提出的前題是,經文: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如何去引發「他人智慧」,這過程即是最好的修行磨練;因為他人「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能如是做到,即是智慧力,即是神通。
真的啊。你有「智慧」嗎?你知道什麼是「智慧」嗎?
嘿。你有沒有都不知呢,還想「引之」。那豈不是「以盲導盲」。
如何讓自己有智慧,同時也能引之別人的智慧。這是人生最大的功德,也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解脫。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成佛,也就是如此而已。引發他人智慧。(當老師的,看到了你的前世的願了嗎)
凡事依智慧而行,不就是解脫了嗎?
如何有智慧呢?來,就是依前面三項去實踐。再強調一遍,去實踐。這樣才能改變生命的格局。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五的「智慧力」
安乐行品的重要,在于为我们提出了「修行」的行为原则。如上po文所谈。
如果你对佛学是稍有涉猎的,你就可以看到,从小乘到大乘,「修行行为」也产生了重点强调上的变化。
到了大乘,比较不重视传统的静心、寂静行为,例如打坐、不净观等;
相反的,在人的「与他人交往之际」的行为,成为更被重视的地方。
但这并没有说不需要传统修行,那是基础。
这也是从经验知识论往伦理学的发展。(旧约到新约,从文本本身变化而言亦如是)
人与人之间,才是真正「解脱」的场域。
所以,红尘即道场,这种说法在汉传佛学,即广义中原大地兴盛的佛学, 是更普遍的一种理解样态。
先把四法再列出来: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四,是今天要谈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应如何去做,的一种浓缩式的语言说法。
智慧力。
真正的智慧即是神通。你不用想的太玄。
第四的被提出的前题是,经文: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如何去引发「他人智慧」,这过程即是最好的修行磨练;因为他人「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能如是做到,即是智慧力,即是神通。
真的啊。你有「智慧」吗?你知道什么是「智慧」吗?
嘿。你有没有都不知呢,还想「引之」。那岂不是「以盲导盲」。
如何让自己有智慧,同时也能引之别人的智慧。这是人生最大的功德,也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解脱。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成佛,也就是如此而已。引发他人智慧。(当老师的,看到了你的前世的愿了吗)
凡事依智慧而行,不就是解脱了吗?
如何有智慧呢?来,就是依前面三项去实践。再强调一遍,去实践。这样才能改变生命的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