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2月2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宗教性

《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六》的宗教性

這篇是法華經為宗教經典特色的篇章之一。

如來壽量品,是指人的生命為無限的。

這是宗教經典中,會去指出的「人的特色」,正如同任何宗教經典一樣。

論語,並沒有特別的去談出「人的生命的無限」這樣的主題;
雖然,人因德性可以不朽,但並沒有直接的去談「生命的無限性」這一主題。

任何有天堂、地獄這種談法的宗教式經典,也都是生命是無限的這種觀念的各種變型說法。

經文:
「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生命是「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生命所追求的方向是「成佛」,一種最高價值意識的完成。

人間世,你會看到各種可悲,各種不完美,各種不具足。
但人是「有心」要往更好的方向走,
但人要嘗錯,人要嘗試,我們所熟知的「一輩子」,夠不夠用呢?

說人的生命無限,很難被接受,這有違現實經驗:人會死。

所以,
經文: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信不信,我無法幫你。

我只想說我的經驗,
當我在下人生的某些二難的判斷時,我會這樣問自己:
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做什麼決定是更好的;
當死後的「審判」來了時,我以前做了什麼,我可以不害怕的面對審判。

我會這樣的問自己,然後下判斷。

或許你會跟我一樣有這樣的經驗湧出:
當你覺得人在這輩子不是死了就什麼都沒有的時候,人才會去追求超越性的價值和意義。

不相信某種型式的來世或是不朽,很難不只為自己打算!


**
《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第十六》的宗教性

这篇是法华经为宗教经典特色的篇章之一。

如来寿量品,是指人的生命为无限的。

这是宗教经典中,会去指出的「人的特色」,正如同任何宗教经典一样。

论语,并没有特别的去谈出「人的生命的无限」这样的主题;
虽然,人因德性可以不朽,但并没有直接的去谈「生命的无限性」这一主题。

任何有天堂、地狱这种谈法的宗教式经典,也都是生命是无限的这种观念的各种变型说法。

经文:
「汝等谛听,如来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生命是「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生命所追求的方向是「成佛」,一种最高价值意识的完成。

人间世,你会看到各种可悲,各种不完美,各种不具足。
但人是「有心」要往更好的方向走,
但人要尝错,人要尝试,我们所熟知的「一辈子」,够不够用呢?

说人的生命无限,很难被接受,这有违现实经验:人会死。

所以,
经文:尔时、佛告诸菩萨及一切大众:「诸善男子,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信不信,我无法帮你。

我只想说我的经验,
当我在下人生的某些二难的判断时,我会这样问自己:
如果我明天就要死了,做什么决定是更好的;
当死后的「审判」来了时,我以前做了什么,我可以不害怕的面对审判。

我会这样的问自己,然后下判断。

或许你会跟我一样有这样的经验涌出:
当你觉得人在这辈子不是死了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人才会去追求超越性的价值和意义。

不相信某种型式的来世或是不朽,很难不只为自己打算!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之是誰湧出

《妙法蓮華經從地湧出品第十五》之是誰湧出

從地湧出品,就非常的有科幻情節之感受;
當然,對於這樣的「科幻」文本,不同立場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感受。

對相信或體驗過某種宗教式超驗經驗的人而言,這是一種對「真實存在」的象徵性描述,
對筆者而言,
我採取一種寓言式的解讀方式,來談出文本想表達的意義。

雖然這意義仍是指向「對超越性」之感受。

來,許多菩薩跟佛說,想要來護持修行法華經者;
但佛說:「不用!眾生自己就有修行的能力。」

經文: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這些娑婆世界(即我們這個世界)的菩薩是什麼樣子的呢?

經文: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湧出。

「從地湧出」,就是指這場面。

地,是指「心地」。從地湧出的,其實就是從我們自己的心地中湧出;我們更好的自己從我們現在的自己「湧出」。這是生命中的超越能力,不假外人。

外人,佛、菩薩,都只是一種「有因緣的媒介」來點醒你,而已。
自己的變化,還在於自己。

在這裡,大乘的「本自具足的佛心」之佛學理解,被提了出來。

我們本自具有各式各樣的德性與能力,即各式各樣的金色菩薩都在我們的心地下方住著。
等著成熟時,從地湧出。

這種本自具足的德性和能力,經文: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
《妙法莲华经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之是谁涌出

从地涌出品,就非常的有科幻情节之感受;
当然,对于这样的「科幻」文本,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和感受。

对相信或体验过某种宗教式超验经验的人而言,这是一种对「真实存在」的象征性描述,
对笔者而言,
我采取一种寓言式的解读方式,来谈出文本想表达的意义。

虽然这意义仍是指向「对超越性」之感受。

来,许多菩萨跟佛说,想要来护持修行法华经者;
但佛说:「不用!众生自己就有修行的能力。」

经文: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需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这些娑婆世界(即我们这个世界)的菩萨是什么样子的呢?

经文: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震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

「从地涌出」,就是指这场面。

地,是指「心地」。从地涌出的,其实就是从我们自己的心地中涌出;我们更好的自己从我们现在的自己「涌出」。这是生命中的超越能力,不假外人。

外人,佛、菩萨,都只是一种「有因缘的媒介」来点醒你,而已。
自己的变化,还在于自己。

在这里,大乘的「本自具足的佛心」之佛学理解,被提了出来。

我们本自具有各式各样的德性与能力,即各式各样的金色菩萨都在我们的心地下方住着。
等着成熟时,从地涌出。

这种本自具足的德性和能力,经文: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2021年2月5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的「智慧力」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之五的「智慧力」


安樂行品的重要,在於為我們提出了「修行」的行為原則。如上po文所談。

如果你對佛學是稍有涉獵的,你就可以看到,從小乘到大乘,「修行行為」也產生了重點強調上的變化。

到了大乘,比較不重視傳統的靜心、寂靜行為,例如打坐、不淨觀等;
相反的,在人的「與他人交往之際」的行為,成為更被重視的地方。
但這並沒有說不需要傳統修行,那是基礎。

這也是從經驗知識論往倫理學的發展。(舊約到新約,從文本本身變化而言亦如是)

人與人之間,才是真正「解脫」的場域。

所以,紅塵即道場,這種說法在漢傳佛學,即廣義中原大地興盛的佛學, 是更普遍的一種理解樣態。

先把四法再列出來:
一、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二、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三、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四、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四,是今天要談的,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交互行為應如何去做,的一種濃縮式的語言說法。

智慧力。

真正的智慧即是神通。你不用想的太玄。

第四的被提出的前題是,經文:
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如何去引發「他人智慧」,這過程即是最好的修行磨練;因為他人「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

能如是做到,即是智慧力,即是神通。

真的啊。你有「智慧」嗎?你知道什麼是「智慧」嗎?

嘿。你有沒有都不知呢,還想「引之」。那豈不是「以盲導盲」。

如何讓自己有智慧,同時也能引之別人的智慧。這是人生最大的功德,也是修行的最後目標。也是解脫。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成佛,也就是如此而已。引發他人智慧。(當老師的,看到了你的前世的願了嗎)

凡事依智慧而行,不就是解脫了嗎?

如何有智慧呢?來,就是依前面三項去實踐。再強調一遍,去實踐。這樣才能改變生命的格局。


**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之五的「智慧力」


安乐行品的重要,在于为我们提出了「修行」的行为原则。如上po文所谈。

如果你对佛学是稍有涉猎的,你就可以看到,从小乘到大乘,「修行行为」也产生了重点强调上的变化。

到了大乘,比较不重视传统的静心、寂静行为,例如打坐、不净观等;
相反的,在人的「与他人交往之际」的行为,成为更被重视的地方。
但这并没有说不需要传统修行,那是基础。

这也是从经验知识论往伦理学的发展。(旧约到新约,从文本本身变化而言亦如是)

人与人之间,才是真正「解脱」的场域。

所以,红尘即道场,这种说法在汉传佛学,即广义中原大地兴盛的佛学, 是更普遍的一种理解样态。

先把四法再列出来:
一、安住菩萨行处及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三、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四、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第四,是今天要谈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行为应如何去做,的一种浓缩式的语言说法。

智慧力。

真正的智慧即是神通。你不用想的太玄。

第四的被提出的前题是,经文:
如来方便随宜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如何去引发「他人智慧」,这过程即是最好的修行磨练;因为他人「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

能如是做到,即是智慧力,即是神通。

真的啊。你有「智慧」吗?你知道什么是「智慧」吗?

嘿。你有没有都不知呢,还想「引之」。那岂不是「以盲导盲」。

如何让自己有智慧,同时也能引之别人的智慧。这是人生最大的功德,也是修行的最后目标。也是解脱。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成佛,也就是如此而已。引发他人智慧。(当老师的,看到了你的前世的愿了吗)

凡事依智慧而行,不就是解脱了吗?

如何有智慧呢?来,就是依前面三项去实践。再强调一遍,去实践。这样才能改变生命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