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2月18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什麼學生

《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的什麼學生

法師,指的是講授經典的人,
用現代的說法,是老師,是講師,是傳道,等這樣子的弘傳經典意義人。

如果看篇名,這篇的內容應是談「法師」如果要合格的話應具有的各種屬性。

但,經文一開始卻不是往這方向走。

經文: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裡先談「學生」。即聽講者。聽講者是什麼樣的屬性?

為什麼先談學生呢?這不是很奇怪嗎?
一位好老師的屬性,這是和老師有關的,為什麼要先去談「學生」?


「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我用現代的情境來還原一下。

如果你在教室中/講台上,
那麼,
你的聽者,來到這裡來聽的人,聽了而會心一笑的人,
那麼這些人,
不管現在是一種什麼樣子、什麼程度、什麼水準,
跟你說,
這些人,他們都是「被預想為未來有大成就的人」。

換言之,
一位老師,最基本要被討論的品格和屬性是:你是用什麼觀點去看學生?

A:學生是泥土,可以被你塑造出什麼樣子的人。
B:學生是大樹種子,你只是提供適合發芽成長的環境而已。

這篇經文說,如果你想當「法師」,
第一個前題是,你必須B的心態來看待學生。「我(佛早已)皆與授記(學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或許看到這裡,你沒什麼感受?理論上不難理解。
但,我當老師很多年後,有一天才驚醒:原來我一直都是A。

怎麼證明我是A呢?

當你在講台上用大聲量講的口沫橫飛時,如果第一排的某位學生睡到流口水時,
你是什麼反應?

「啊,這位沒救了。」在講台上有這種反應,很正當。我以前如此,所以是A。因為沒有被塑起來。

我教了很多年後,才有「勇氣」去相信:這位在眼前睡到口水流出來的人,未來會有大成就。

為什麼?
我是一位尋求「論證」的人,我不容易用「熱情相信」。

對,如何論證這位睡到流口水的是「未來會有成就的人」?

因為,因為,來你準備好心情來聽我以下要講的了嗎,
因為,我知道我教的內容是「很深的內容」。

因為我教的是很深的內容,
理論上,教室應是空無一人的,
理論上,這位學生根本就可以不來,
我不點名也不當人。
他來反,反正也是睡到流口水。

他為什麼會來?

因為他的內心深處和這些「深的內容」相應。
雖然他目前完全聽不懂,但他被這些深的內容相應到了某種感受,
所以他來了。
他們是與深的內容,相應的人。

經文:
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

這些人是有「大願的」,所以來和深的內容相應。

那麼,為什麼我以前是A的人呢?雖然嘴裡說多愛學生,但心裡卻反而是吶喊說「沒救了」呢?

因為那時,我教的很淺,很流行,很通俗,很拍學生的馬屁!
學生超喜歡我的。學生很high,學生都對我按讚。

但我內心瞧不起他們,因為我自己很清楚,我講的是多麼的那種討好的內容。

老師啊,
你想當一位真心的相信那位睡到流口水的學生未來一定會有大成就嗎?
這種相信是有根的,是源泉滾滾而來的;而不是自己內心也不相信的。

來,
你教的是什麼內容,你就會有多大信心。
因為你很清楚,
你心中知道:
你教的有多深,有多不討喜,
然而,能被很深的內容吸引而來的學生,
儘管是睡到流口水,
並不是容易有的事,終究有根器的。

去相信這種學生未來有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你是B類老師,佛陀如何的來評價你呢?

經文:
「藥王,當知是人(B類老師)、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的什么学生

法师,指的是讲授经典的人,
用现代的说法,是老师,是讲师,是传道,等这样子的弘传经典意义人。

如果看篇名,这篇的内容应是谈「法师」如果要合格的话应具有的各种属性。

但,经文一开始却不是往这方向走。

经文: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告八万大士:「药王,汝见是大众中,无量……,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里先谈「学生」。即听讲者。听讲者是什么样的属性?

为什么先谈学生呢?这不是很奇怪吗?
一位好老师的属性,这是和老师有关的,为什么要先去谈「学生」?


「如是等类,咸于佛前、闻妙法华经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随喜者,我皆与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我用现代的情境来还原一下。

如果你在教室中/讲台上,
那么,
你的听者,来到这里来听的人,听了而会心一笑的人,
那么这些人,
不管现在是一种什么样子、什么程度、什么水平,
跟你说,
这些人,他们都是「被预想为未来有大成就的人」。

换言之,
一位老师,最基本要被讨论的品格和属性是:你是用什么观点去看学生?

A:学生是泥土,可以被你塑造出什么样子的人。
B:学生是大树种子,你只是提供适合发芽成长的环境而已。

这篇经文说,如果你想当「法师」,
第一个前题是,你必须B的心态来看待学生。「我(佛早已)皆与授记(学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许看到这里,你没什么感受?理论上不难理解。
但,我当老师很多年后,有一天才惊醒:原来我一直都是A。

怎么证明我是A呢?

当你在讲台上用大声量讲的口沫横飞时,如果第一排的某位学生睡到流口水时,
你是什么反应?

「啊,这位没救了。」在讲台上有这种反应,很正当。我以前如此,所以是A。因为没有被塑起来。

我教了很多年后,才有「勇气」去相信:这位在眼前睡到口水流出来的人,未来会有大成就。

为什么?
我是一位寻求「论证」的人,我不容易用「热情相信」。

对,如何论证这位睡到流口水的是「未来会有成就的人」?

因为,因为,来你准备好心情来听我以下要讲的了吗,
因为,我知道我教的内容是「很深的内容」。

因为我教的是很深的内容,
理论上,教室应是空无一人的,
理论上,这位学生根本就可以不来,
我不点名也不当人。
他来反,反正也是睡到流口水。

他为什么会来?

因为他的内心深处和这些「深的内容」相应。
虽然他目前完全听不懂,但他被这些深的内容相应到了某种感受,
所以他来了。
他们是与深的内容,相应的人。

经文: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已曾供养十万亿佛,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愍众生故,生此人间。

这些人是有「大愿的」,所以来和深的内容相应。

那么,为什么我以前是A的人呢?虽然嘴里说多爱学生,但心里却反而是吶喊说「没救了」呢?

因为那时,我教的很浅,很流行,很通俗,很拍学生的马屁!
学生超喜欢我的。学生很high,学生都对我按赞。

但我内心瞧不起他们,因为我自己很清楚,我讲的是多么的那种讨好的内容。

老师啊,
你想当一位真心的相信那位睡到流口水的学生未来一定会有大成就吗?
这种相信是有根的,是源泉滚滚而来的;而不是自己内心也不相信的。

来,
你教的是什么内容,你就会有多大信心。
因为你很清楚,
你心中知道:
你教的有多深,有多不讨喜,
然而,能被很深的内容吸引而来的学生,
尽管是睡到流口水,
并不是容易有的事,终究有根器的。

去相信这种学生未来有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如果你是B类老师,佛陀如何的来评价你呢?

经文:
「药王,当知是人(B类老师)、自舍清净业报,于我灭度后,愍众生故,生于恶世,广演此经。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的本願

《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的本願

這一篇,要接著上編《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來看,
整體的文意就會非常的清楚。

佛學,是從印度發展出來的;
這發展的動力之一,是對印度婆羅門的一種「叛逆」。

我們知,那時印度有種性制度;而佛學強調,人人皆可學佛。
在這裡,佛學其實是非常叛逆的。

那麼,如何去說明人人可以學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階級所限呢?

在法華經,就是用授記故事,來說明的。

從「五百弟子」開始,到聲聞,到學、無學,
這些都被「認可了」,都可以去修學佛法。

但這篇,仍有一個「隱藏版」的重點,那就是「本願」的威力。

話說,釋氏給小乘的「聲聞」授記。

於是,一些大乘的菩薩就看不下去了,說;
我們菩薩都不一定有被授記,為什麼這些小乘聲聞,就先被授記了呢?

不爽了。

經文: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釋氏了解這些新發意菩薩的心中想法,於是說,
不要小看了這些聲聞人,他們其實早就發了「很大的願」。

經文:
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來,發願,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強調的,因為,「願」會引導著你一輩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難免會有曲路。但,一個真正的願,會引領著你走向正確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麼願?願是發心。不要小看發心,那是生命成就的開始。

同學,發個「去讀書的」心願。好嗎?

不要小看這「好笑的」願。願一發,生命的方向就會重新設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學說:
啊,可以去看一下書,去一下圖書館,
打開書,讓你的生命和書結緣。

大部分人「無感」。

一小撮人,抬起頭,眼發著亮。

來,那是因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種下了那個願。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的本愿

这一篇,要接着上编《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来看,
整体的文意就会非常的清楚。

佛学,是从印度发展出来的;
这发展的动力之一,是对印度婆罗门的一种「叛逆」。

我们知,那时印度有种性制度;而佛学强调,人人皆可学佛。
在这里,佛学其实是非常叛逆的。

那么,如何去说明人人可以学佛,皆可以去成就生命中的真正美好,
而不必被出生阶级所限呢?

在法华经,就是用授记故事,来说明的。

从「五百弟子」开始,到声闻,到学、无学,
这些都被「认可了」,都可以去修学佛法。

但这篇,仍有一个「隐藏版」的重点,那就是「本愿」的威力。

话说,释氏给小乘的「声闻」授记。

于是,一些大乘的菩萨就看不下去了,说;
我们菩萨都不一定有被授记,为什么这些小乘声闻,就先被授记了呢?

不爽了。

经文: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闻诸大菩萨得如是记,有何因缘、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释氏了解这些新发意菩萨的心中想法,于是说,
不要小看了这些声闻人,他们其实早就发了「很大的愿」。

经文:
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来,发愿,在大乘佛法中是非常被强调的,因为,「愿」会引导着你一辈子生命行走的方向。

人生,难免会有曲路。但,一个真正的愿,会引领着你走向正确的方向。

你的人生有什么愿?愿是发心。不要小看发心,那是生命成就的开始。

同学,发个「去读书的」心愿。好吗?

不要小看这「好笑的」愿。愿一发,生命的方向就会重新设定。真的。

我在教室中,常跟同学说:
啊,可以去看一下书,去一下图书馆,
打开书,让你的生命和书结缘。

大部分人「无感」。

一小撮人,抬起头,眼发着亮。

来,那是因为,你的心中真的早已种下了那个愿。


2020年12月4日 星期五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衣珠喻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的衣珠喻

這篇有一個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講這故事。因為,這篇的道理就在裡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離開時,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顆值錢寶石。
那人醒了後,看不到朋友,因為沒錢,所以就去找靠勞力的辛苦工作。

後來朋友回來跟他說。你衣服裡有我之前有塞寶石啦,那是給你的錢。
你有錢啊,怎麼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簡單。

這是說,人本來就有寶石,佛心,只要你「拿出來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見的句子:
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這種「內在就有」的生命本質,是大乘佛法所強調的「佛法觀念」。
而在中原大地發展漢傳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為主調,
於是你可能會感受到,
這和傳統文化中的所講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漢傳佛法會是偏重大乘,是有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較於傳統佛法而言,更加強調這種「屬於內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這是要藉由這六種人的「外在行為」方式來「向自己的內心看」。

六度,是為了「向內看」。

但,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論基礎」是「人人本來就具有佛心」。

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以後會如何?但,必須有「本源」所以才能談出「以後會如何」。

來,我來授記說:你以後會讀大學;那是因為你必定有著「一定會長大」的本源。

授記,就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有,本來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來就有的東東,才能被授記。不是嗎?

在這裡,先為五百弟子授記。之後,又會擴大出去為學無學人授記。

看到這裡,你可能不痛不癢。

但如果你曾試著去「改變自己向著更好的自己」,你就會知道有多難。

你就會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著本來的那種力量,
人根本不會想去「變好人」。

所以,經文: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最後,給我教書中的同學:
同學,我授記你,真的可以讀研究所。那是你本來就有的能力。


**
《法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的衣珠喻

这篇有一个比喻的故事在,即「衣珠喻」。
我想先讲这故事。因为,这篇的道理就在里面。

有一人到朋友家,喝酒醉了。

朋友离开时,朋友在他衣服塞了一颗值钱宝石。
那人醒了后,看不到朋友,因为没钱,所以就去找靠劳力的辛苦工作。

后来朋友回来跟他说。你衣服里有我之前有塞宝石啦,那是给你的钱。
你有钱啊,怎么不好好的用呢?

故事很简单。

这是说,人本来就有宝石,佛心,只要你「拿出来用就有」。根本不用去「外求」。

所以有一首你可能常见的句子: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种「内在就有」的生命本质,是大乘佛法所强调的「佛法观念」。
而在中原大地发展汉传佛法恰恰是以「大乘佛法」为主调,
于是你可能会感受到,
这和传统文化中的所讲的「人人皆有良心」是有相同的概念的。

是的。所以,汉传佛法会是偏重大乘,是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作用在。

人人皆有良心,良能,性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所以,人人皆有佛心。人人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大乘佛法,相较于传统佛法而言,更加强调这种「属于内心自我深化」的修行方式和概念。

所以,大乘的基本修法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是要藉由这六种人的「外在行为」方式来「向自己的内心看」。

六度,是为了「向内看」。

但,这一修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人人本来就具有佛心」。

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你以后会如何?但,必须有「本源」所以才能谈出「以后会如何」。

来,我来授记说:你以后会读大学;那是因为你必定有着「一定会长大」的本源。

授记,就是告诉你,你本来就有,本来就有佛心。

也只有本来就有的东东,才能被授记。不是吗?

在这里,先为五百弟子授记。之后,又会扩大出去为学无学人授记。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痛不痒。

但如果你曾试着去「改变自己向着更好的自己」,你就会知道有多难。

你就会知道,如果生命不是有着本来的那种力量,
人根本不会想去「变好人」。

最后,给我教书中的同学:
同学,我授记你,真的可以读研究所。那是你本来就有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