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的神力是什麼?
看到「神力」兩個字,難免令人好奇。尤其是宗教經典。
到底,這篇如何描寫「神力」呢?
經文:
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
「廣長舌」!
為什麼以「廣長舌」為某種描寫物來呈現「神力」呢?
為什麼不選擇其他的呢,例如神足,例如身上出火等等。
對我而言,這裡有被詮釋的空間。
經文:
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
神力,其實用現代的語言來說,就是依經典來思考,也可以廣義的談是媒介傳播。
換言之,用「讀誦、解說、書寫」這種方法,也可以是「如說修行」。
如果你有佛教史的發展概念,那你就可以了解,相對於小乘而言,這是一種新的方法。
這一方法,在北傳佛教被使用的極為廣泛。
你到寺佛寺,或許常會看到有人誦經。
這正是「修行的方法」,換言之,透過這種方法,來改變自己的身與心。
不要小看誦經這種方法,好像只是唸一唸。
在這過程中,佛力的廣長舌,會起作用。你可以發現自己生命的自我變化及改造。
如果你有緣看這篇,又不排斥「神力式」的說法,找一本經典來誦。
每天花一點時間。
就是這樣,你有一天會覺得你自己更向上的變化了。
是的,這是「神力」的作用。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為什麼「不輕」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的為什麼「不輕」
常不輕菩薩,這篇一直很有意思的「故事」。
是一位修行人,菩薩,的做人世處行為的故事。
其實,用現代人的生活習氣而言,這位菩薩的行為模式,是「怪怪的」。
他/她碰到每一個人,不管喜不喜歡的人,都如下,經文:
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當然,很多人覺得他瘋了。經文: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
那麼,到底這故事,要讓我們了解什麼?
如果,我們接著前面一篇的標題來看,可能就有理解的視野:〈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功德,接下來的是「常不輕」。
這是否意味著,人生最大的一種德性展現就是「常不輕」。
不輕,任何一個人。
包括,你討厭的,你不喜的,你憤恨的。
走過了這一關,才是目的。
而累積了那麼多的功德,也只不過是為了能讓你真正的「常不輕」。
不輕,真的很難。很難。
那麼,不輕的修行到最後,是什麼人格情境的展現,經文:
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嗯,「清淨」、「心無所畏」。
常不輕菩薩,這篇一直很有意思的「故事」。
是一位修行人,菩薩,的做人世處行為的故事。
其實,用現代人的生活習氣而言,這位菩薩的行為模式,是「怪怪的」。
他/她碰到每一個人,不管喜不喜歡的人,都如下,經文:
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當然,很多人覺得他瘋了。經文: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
那麼,到底這故事,要讓我們了解什麼?
如果,我們接著前面一篇的標題來看,可能就有理解的視野:〈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法師功德,接下來的是「常不輕」。
這是否意味著,人生最大的一種德性展現就是「常不輕」。
不輕,任何一個人。
包括,你討厭的,你不喜的,你憤恨的。
走過了這一關,才是目的。
而累積了那麼多的功德,也只不過是為了能讓你真正的「常不輕」。
不輕,真的很難。很難。
那麼,不輕的修行到最後,是什麼人格情境的展現,經文:
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嗯,「清淨」、「心無所畏」。
2019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什麼功德
《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九》的什麼功德
法師功德品,即是,一位法師(老師),如果在傳業授道解惑方面表現很好,會有什麼樣的「後續效果」發生在其身上。
這篇,其實當老師的,如果相信佛學,是可以好好想想:一位對得自己的好老師,自己的身心應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當然,這篇內容,蠻形而上的,或許初讀者,是「看不下去的」。但,如果當做是某種「寓言」去思考,是有道理的。
反正,法師的身心變化都會發生,往正向的發生。
一位好老師會有什麼樣的自我變化呢?經文: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以無所畏心」,這句,很讓我心愀了一下。
一位當老師的,又不是什麼實業家,要「無所畏」什麼呢?
老師,你不敢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注意哦,是「學生不喜歡聽的」。
事實上我們在當老師經驗中很清楚:
學生喜歡聽的,對學生通常沒有什麼幫助,那些他們本來就會了。
會對學生日後有影響的,往往現在他們聽了不是很爽。
老師怎麼辦?要講什麼?尤其現在學生是可以對老師評分的。
你會講什麼?
我自己走了好多年,才有勇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嗯,無所畏。是法師功德品的前題。
當老師,注定了要對學生「講東東」,注定了是一位法師。
如果,你感受這分工作的對他人的影響,
你願意往「讓學生在人格更成熟更成長」的方向上「自我教學成長」,
那麼,
這篇經文中的功德,你都會有。
老師,是一分注定要以法師的方式來修行的工作。
經文:
安住稀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法師功德品,即是,一位法師(老師),如果在傳業授道解惑方面表現很好,會有什麼樣的「後續效果」發生在其身上。
這篇,其實當老師的,如果相信佛學,是可以好好想想:一位對得自己的好老師,自己的身心應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當然,這篇內容,蠻形而上的,或許初讀者,是「看不下去的」。但,如果當做是某種「寓言」去思考,是有道理的。
反正,法師的身心變化都會發生,往正向的發生。
一位好老師會有什麼樣的自我變化呢?經文: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以無所畏心」,這句,很讓我心愀了一下。
一位當老師的,又不是什麼實業家,要「無所畏」什麼呢?
老師,你不敢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注意哦,是「學生不喜歡聽的」。
事實上我們在當老師經驗中很清楚:
學生喜歡聽的,對學生通常沒有什麼幫助,那些他們本來就會了。
會對學生日後有影響的,往往現在他們聽了不是很爽。
老師怎麼辦?要講什麼?尤其現在學生是可以對老師評分的。
你會講什麼?
我自己走了好多年,才有勇氣講:學生不喜歡聽的。
嗯,無所畏。是法師功德品的前題。
當老師,注定了要對學生「講東東」,注定了是一位法師。
如果,你感受這分工作的對他人的影響,
你願意往「讓學生在人格更成熟更成長」的方向上「自我教學成長」,
那麼,
這篇經文中的功德,你都會有。
老師,是一分注定要以法師的方式來修行的工作。
經文:
安住稀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2019年12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隨喜什麼呢?
《妙法蓮華經隨喜功德品第十八》隨喜什麼呢?
隨喜,是一佛學概念,
亦即在能力之內,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好事」。
這樣做,是有「後續效果」的,
正如同把石頭投到水池裡一樣,一定會有漣漪向外擴散的「效果」。
不管你有沒有專心地看到漣漪。
當然,「好的」「壞的」都會有效果。
這樣的「必然性」的後續效果,被稱之為「功德」。
那麼,按思維來推論追問,我們就會問到一個問題:要如何做,才能讓那「漣漪的效果」是最大的?
這就是「分別功德」這一概念所要追問的?
認真講,這是嚴肅的哲學追問路術!
佛學之所以也是哲學,因為他提出問題,並試著解答問題。
但佛學的解答方式,更多是用比喻,或是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明。
這是古人的態度。
讓你懂,比較重要;而不是滿足邏輯推理。
於是這篇,就是用比喻的方式。
說:
如果你聽到法華經的內容,覺得有道理。
於是你跟別人說,而別人覺得有道理又跟別人說。
這樣轉到第五十圈。
那第五十位的跟別人說道理的功德,有多大呢?
有趣吧。用這樣的比喻。
經文: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第五十位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第一位。
這是此經的比喻說法。
你大概覺得嗯嗯…聽聽就好,嗯,會不會太誇張了。哈!
但這裡所強調的核心是,經文: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同學,想想,如果你生命曾變化過,那變化不會自己來的,而一定是「聽到了什麼」讓你有想法後,於是你就改變了。
如果你真的講了什麼東東讓人生命有向上的改變,功德無量。
隨喜,是一佛學概念,
亦即在能力之內,做一些對他人有益的「好事」。
這樣做,是有「後續效果」的,
正如同把石頭投到水池裡一樣,一定會有漣漪向外擴散的「效果」。
不管你有沒有專心地看到漣漪。
當然,「好的」「壞的」都會有效果。
這樣的「必然性」的後續效果,被稱之為「功德」。
那麼,按思維來推論追問,我們就會問到一個問題:要如何做,才能讓那「漣漪的效果」是最大的?
這就是「分別功德」這一概念所要追問的?
認真講,這是嚴肅的哲學追問路術!
佛學之所以也是哲學,因為他提出問題,並試著解答問題。
但佛學的解答方式,更多是用比喻,或是講故事的方式,來說明。
這是古人的態度。
讓你懂,比較重要;而不是滿足邏輯推理。
於是這篇,就是用比喻的方式。
說:
如果你聽到法華經的內容,覺得有道理。
於是你跟別人說,而別人覺得有道理又跟別人說。
這樣轉到第五十圈。
那第五十位的跟別人說道理的功德,有多大呢?
有趣吧。用這樣的比喻。
經文: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第五十位的功德是「無量無邊」,更何況是第一位。
這是此經的比喻說法。
你大概覺得嗯嗯…聽聽就好,嗯,會不會太誇張了。哈!
但這裡所強調的核心是,經文: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同學,想想,如果你生命曾變化過,那變化不會自己來的,而一定是「聽到了什麼」讓你有想法後,於是你就改變了。
如果你真的講了什麼東東讓人生命有向上的改變,功德無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