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三》之自知我心
勸持品,是品名,就是說勸別人也來讀一讀法華經。所以是,「勸持品」。
那麼,各位可以先想一想,勸一個人去讀什麼,有什麼重大困難呢?所以要特別成立一個章節來談,這問題!
經文:
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這句,一般「現代人」是無法有感受或感覺的。
我們習慣抽象的說「人人都是一樣很棒的」,但這是抽象的說啦。雖然你的內心深處可能不是如此,否則你在罵「和你不同立場的人」時候,卻又是如此的用力呢?
佛經,正視人的「不完美」性,所以有如下句子:
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
但佛經,卻絕不放棄你的可以「變好」的本質,所以:
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
要讓人「變好」的勸持,你是要付出代價的,這你要嗎?
要有「大忍力」。
這是非常嚴重的描述,但人世間似乎如此。
要讓別人自己願意改變,是難的,所以要忍。
不容易,所以,我們往往採用「修理別人」的方法來改變別人。
但,人在勸持別人,讓別人自已願意去改變自己的過程中,往往自己變的最多;
別人是否有因此而獲益,不知,
但你一定在勸持別人的過程,而看到自己的不完美。
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行法,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從對別人好的過程中,讓自己更好。
所以此章經文最後: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10月25日 星期五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的老師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第十二》:佛的老師
這篇很有意思,談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提婆達多
兩人的師生關係是一種什麼樣故事呢?
一、首先,釋迦牟尼自己要先「求」,求什麼,求有好老師。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老師出現了,但有提出「條件」:經文: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條件蠻苛的:若不違我。
三、學生後來的表現如何?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這種描述,或許我們承受不住。就當一種寓意來看。
於是,這裡有一種「求學」的結構,在。
一、要學生自己「先有」某種企圖。
二、於是,老師會「相應的出現」;但會有「條件」。
三、學生能不能承受的住那種條件?
對我而言,這才是「求學/成長過程」的實相,真理。不論是讀書或工作。
第一的「先有」是重要的,你一定要不斷的問自己,自己要長成出更不一樣的自己。
這即是「發願」。
願一發,相應要來的,自然會來。
沒有願,再好的老師來,對你仍是「如我於浮雲」。
這篇很有意思,談釋迦牟尼佛的老師:提婆達多
兩人的師生關係是一種什麼樣故事呢?
一、首先,釋迦牟尼自己要先「求」,求什麼,求有好老師。
經文:
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
二、老師出現了,但有提出「條件」:經文:
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蓮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
條件蠻苛的:若不違我。
三、學生後來的表現如何?經文:
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
這種描述,或許我們承受不住。就當一種寓意來看。
於是,這裡有一種「求學」的結構,在。
一、要學生自己「先有」某種企圖。
二、於是,老師會「相應的出現」;但會有「條件」。
三、學生能不能承受的住那種條件?
對我而言,這才是「求學/成長過程」的實相,真理。不論是讀書或工作。
第一的「先有」是重要的,你一定要不斷的問自己,自己要長成出更不一樣的自己。
這即是「發願」。
願一發,相應要來的,自然會來。
沒有願,再好的老師來,對你仍是「如我於浮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