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之壽
壽,是指存在的時間。
只要一談宗教,一個無可迴避的問題,
或是一個會牽動人心,去思考宗教的問題,就是:
是不是有無限的生命?
經文: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佛經,不那麼正面回應問題。
相反的,
經文反問:什麼狀況下,才會有「無限壽命」這種現象的呈現?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人,只有是想著要如何成熟別人的,這種心願下;
自然就會有如來壽命。
這裡,「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更是重點。
眾生程度不同,為了因應眾生程度不同,所以要有不斷相續的生命過程,
不同的生命過程才能有不同的生命經驗積累,
來成熟不同程度的眾生。
所以,經文: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如果拋開特定宗教的生死概念而言,
那麼,
生命的存在如何是有意義呢?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亦即,有能力面對「各種不同的人」。
這是自己年紀大了之後,才有的感想。
因為,
「面對不同的人」,才能看到自己。
「面對不同的人都能使之成熟」,人才能有無窮的反省力和前進力。
回教學總網站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之為什麼要勸持?
《妙法蓮華經勸持品》之為什麼要勸持?
勸持品,當然是指希望相信法華經的人,也能夠勸別人也去讀讀法華經。
宗教上的如是言說,常見。
但,重點是,我在想的是:在什麼條件下,所以人才會想去讀讀這種宗教式的經典?
人,如果很完美;
人,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接近於一種人性的圓滿,
人一點都不需要去讀這種宗教式的典籍。
這是真的。
人,往往必須是看到「人的某種不堪」是常常現前的,
而你又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是,
宗教性的典籍才會對你有吸引力。
法華經,如何去談人的「特色」?那種,應說是不堪的特色。
經文: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我覺得講的很好。精準!
幾幾乎的「那些在經文中被談出來的特色」,我都看得到在我的生命中常浮現。
「懷增上慢」,這,講得好。
這是說,人一覺得自己是站在對的那一邊,就一定會「輕慢」起人來。
不是嗎?
看到自己的特色,並覺得是「不堪」,於是,經典才會對你有意義。
因為,它指出了你可以更向上的修行方向。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講得真好。
但我很清楚,我自己走了多少年,才有勇氣去承認!
勸持品,當然是指希望相信法華經的人,也能夠勸別人也去讀讀法華經。
宗教上的如是言說,常見。
但,重點是,我在想的是:在什麼條件下,所以人才會想去讀讀這種宗教式的經典?
人,如果很完美;
人,如果大部分的時間,都是接近於一種人性的圓滿,
人一點都不需要去讀這種宗教式的典籍。
這是真的。
人,往往必須是看到「人的某種不堪」是常常現前的,
而你又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是,
宗教性的典籍才會對你有吸引力。
法華經,如何去談人的「特色」?那種,應說是不堪的特色。
經文: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我覺得講的很好。精準!
幾幾乎的「那些在經文中被談出來的特色」,我都看得到在我的生命中常浮現。
「懷增上慢」,這,講得好。
這是說,人一覺得自己是站在對的那一邊,就一定會「輕慢」起人來。
不是嗎?
看到自己的特色,並覺得是「不堪」,於是,經典才會對你有意義。
因為,它指出了你可以更向上的修行方向。
「是娑婆國中、人多敝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講得真好。
但我很清楚,我自己走了多少年,才有勇氣去承認!
2019年6月6日 星期四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勸發是要勸什麼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之勸發是要勸什麼
先看這篇的故事。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普賢菩薩問了一個,在當時,我像是晴天霹靂感受的問題。
要讀一本書,還要有條件嗎?
書不是拿來就讀嗎?
這是宗教哦,應慈心普遍啊,
怎麼會說讀什麼書是有某種前題條件的呢?
慢慢,我才理解。
宗教,不是好心。那不是宗教。
宗教,是指向生命的某種「實相」,真實的現象。
真實的,再強調一遍!
書,真的不是你想讀就讀的懂。
不是嗎?
你把傳理打開來看看,你看得下去嗎?
要讀懂某種書,你要先有某種條件。
是真的啊。
所以,傳理是被設定在大學讀,而不是國小。
這個時代,才是一個爛好心的時代,都說人只要有心就可以怎麼樣?
這比古代宗教還「迷信」!!
害死一堆學生了。
生命的實相是,你要能讀懂什麼,就要先具備讀懂什麼的先修條件。
於是,就法華經而言,
這本你可以依之思考而來改變自己既有格局的書,
如果你要讀懂,
這讀懂這種和生命(不是知識)有關的書,
你要有什麼條件,
亦即,你的人格特色要先具有了什麼條件。
如果沒有,你不可能讀懂。
如果想讀懂,你的生命人格要走到這裡來。
那麼條件是什麼?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要有四個條件。
好,我們好好想想自己。
第一點,如果你對「佛」字看不下去,改成長輩也可以。
第三點,也可以改成個性穩定。
第四點,「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痛苦。
這點,真是難。
但,有這種能耐,生命才有轉換的可能。
生命的質素沒有走到這裡。沒有用,你不可能讀懂。
***
在大學教書,真的,就是如此眼睜睜的看到法華經所講的實相。
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的讀書水平拉到一個水準,你再多麼的熱血,書本知識終究和你無緣。
多去圖書館充實自己,那是看懂書的條件。
那是讀書的實相!
此外,就沒有了。
先看這篇的故事。
經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普賢菩薩問了一個,在當時,我像是晴天霹靂感受的問題。
要讀一本書,還要有條件嗎?
書不是拿來就讀嗎?
這是宗教哦,應慈心普遍啊,
怎麼會說讀什麼書是有某種前題條件的呢?
慢慢,我才理解。
宗教,不是好心。那不是宗教。
宗教,是指向生命的某種「實相」,真實的現象。
真實的,再強調一遍!
書,真的不是你想讀就讀的懂。
不是嗎?
你把傳理打開來看看,你看得下去嗎?
要讀懂某種書,你要先有某種條件。
是真的啊。
所以,傳理是被設定在大學讀,而不是國小。
這個時代,才是一個爛好心的時代,都說人只要有心就可以怎麼樣?
這比古代宗教還「迷信」!!
害死一堆學生了。
生命的實相是,你要能讀懂什麼,就要先具備讀懂什麼的先修條件。
於是,就法華經而言,
這本你可以依之思考而來改變自己既有格局的書,
如果你要讀懂,
這讀懂這種和生命(不是知識)有關的書,
你要有什麼條件,
亦即,你的人格特色要先具有了什麼條件。
如果沒有,你不可能讀懂。
如果想讀懂,你的生命人格要走到這裡來。
那麼條件是什麼?
經文:
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要有四個條件。
好,我們好好想想自己。
第一點,如果你對「佛」字看不下去,改成長輩也可以。
第三點,也可以改成個性穩定。
第四點,「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就是站在別人的立場感受他人的痛苦。
這點,真是難。
但,有這種能耐,生命才有轉換的可能。
生命的質素沒有走到這裡。沒有用,你不可能讀懂。
***
在大學教書,真的,就是如此眼睜睜的看到法華經所講的實相。
如果你沒有把自己的讀書水平拉到一個水準,你再多麼的熱血,書本知識終究和你無緣。
多去圖書館充實自己,那是看懂書的條件。
那是讀書的實相!
此外,就沒有了。
2019年6月1日 星期六
《法華經信解品》的信解什麼
《法華經信解品》的信解什麼
信解品排第四。
所以,意即,這是一個很快要被提出的問題。
法華經,既是經,總有什麼要講。
那這講出來的東東,到底什麼?
經文: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這你相信嗎?
很難,對不對。
很想討厭的那個人去死。沒有發生。
很想那個人愛我。沒有發生。
很想賺大錢。並沒有。
到底「無量珍寶」是什麼?而這又是可以「不求自得」。
即是不求自得。那就表示:一定是本來就有。
只是你一下子忘了或看不到了,如此。
本來就有,有什麼?
經文: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樂大之心。如同「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樂大之心,是大個什麼呢?
大,很簡單:別人跟你一樣的重要。「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唉,寫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登天。
為什麼是在「信解品」裡講這個。
這是,相信的問題了。很難相信的,所以經文「但樂小法」。
你信嗎?
你「真心」相信:「我等昔來真是佛子」式的人人一樣重要。
你相信:你有樂大之心嗎?
信解品排第四。
所以,意即,這是一個很快要被提出的問題。
法華經,既是經,總有什麼要講。
那這講出來的東東,到底什麼?
經文:
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稀有之法,深自慶倖,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無量珍寶 不求自得」。這你相信嗎?
很難,對不對。
很想討厭的那個人去死。沒有發生。
很想那個人愛我。沒有發生。
很想賺大錢。並沒有。
到底「無量珍寶」是什麼?而這又是可以「不求自得」。
即是不求自得。那就表示:一定是本來就有。
只是你一下子忘了或看不到了,如此。
本來就有,有什麼?
經文:
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樂大之心。如同「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樂大之心,是大個什麼呢?
大,很簡單:別人跟你一樣的重要。「我等昔來真是佛子」。
唉,寫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如登天。
為什麼是在「信解品」裡講這個。
這是,相信的問題了。很難相信的,所以經文「但樂小法」。
你信嗎?
你「真心」相信:「我等昔來真是佛子」式的人人一樣重要。
你相信:你有樂大之心嗎?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