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觀世音菩薩,這很有名。

在一般而言的中國文化圈的影響之內的文化體系,都可以看到這位菩薩的名號。

你會不會奇怪?為什麼這位菩薩紅成這個樣子?

之前,其實也有幾位菩薩也以同樣的文本規格分量出場了,
例如,藥王、妙音菩薩。

為什麼觀世音是最後出場的,但卻最紅。是什麼樣的性德,使得觀世音菩薩可以有如此的樣貌?

在佛學概念中,這些菩薩都可以被想像成是你「修行過程」的學長、學姐。

他們用他們自身的經驗,來訴說他們所行「行法」的效果和成就。

經文: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看起來很威吧。稱名解脫。

但,從修行的行地出發,你是不是能有這樣的大願:一心稱名,皆得解脫。

稱「你」的名,哦。這是何等的大願。

這種願,一般而言,你根本想不出來。不是嗎?

你要不要成為有一種有能力的「存在者」,不是給別人什麼功名利祿、什麼偉大口號理念,而是:
經文:
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淫欲,不是性欲,而是一種貪得無厭。

淫欲、瞋恚、愚癡。這活生生肉體生命中常見的「特色」啊。從,一個活生生的人格性開始去給予別人利益。

這最難。不是嗎?

如你是依佛學的修行者,這裡有「行法」,經文: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稱唸供養某一菩薩,即是對他的願的跟隨。何種願,何種國土成就!

**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的性德

观世音菩萨,这很有名。

在一般而言的中国文化圈的影响之内的文化体系,都可以看到这位菩萨的名号。

你会不会奇怪?为什么这位菩萨红成这个样子?

之前,其实也有几位菩萨也以同样的文本规格分量出场了,
例如,药王、妙音菩萨。

为什么观世音是最后出场的,但却最红。是什么样的性德,使得观世音菩萨可以有如此的样貌?

在佛学概念中,这些菩萨都可以被想象成是你「修行过程」的学长、学姐。

他们用他们自身的经验,来诉说他们所行「行法」的效果和成就。

经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看起来很威吧。称名解脱。

但,从修行的行地出发,你是不是能有这样的大愿:一心称名,皆得解脱。

称「你」的名,哦。这是何等的大愿。

这种愿,一般而言,你根本想不出来。不是吗?

你要不要成为有一种有能力的「存在者」,不是给别人什么功名利禄、什么伟大口号理念,而是:
经文: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淫欲,不是性欲,而是一种贪得无厌。

淫欲、瞋恚、愚痴。这活生生肉体生命中常见的「特色」啊。从,一个活生生的人格性开始去给予别人利益。

这最难。不是吗?

如你是依佛学的修行者,这里有「行法」,经文: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称念供养某一菩萨,即是对他的愿的跟随。何种愿,何种国土成就!


2021年5月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薩的行法

《妙法蓮華經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薩的行法


從智者大對此經文本的區分而言,這是「約本開權顯實」之下的「流通分」。

這意思是,這篇,更多意味的是一種「舉例」,來說明。

妙音菩薩,出場。

這位菩薩,要用自己的故事,來跟我們說什麼呢?

一、妙音菩薩從他方佛土而來,為什麼?
經文: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是妙音菩薩摩訶薩,…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聽經!

二、妙音菩薩是如何來修行的呢?好想知道這位菩薩是如何來進行的?
A:經文:
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

B:經文:
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這裡有二項重點。
A是「說是經典」,這亦即,宣講「智慧/義理/真理」是更重要的事。
B是平等平等。不同眾生,菩薩,都不放棄。

這好像也沒什麼?有點老生常談。

嗯,那你去做看看,就知了。

往往,我們談「效果」「好處」,我們不談義理。或著說,你也沒有能力談。

往往,和我們意見不同,我們就放棄,或是劃入非我族類。

人,如果能走出上述二項習氣,就是菩薩。

**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之妙音菩萨的行法


从智者大对此经文本的区分而言,这是「约本开权显实」之下的「流通分」。

这意思是,这篇,更多意味的是一种「举例」,来说明。

妙音菩萨,出场。

这位菩萨,要用自己的故事,来跟我们说什么呢?

一、妙音菩萨从他方佛土而来,为什么?
经文: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是妙音菩萨摩诃萨,…至此娑婆世界,供养、亲近、礼拜、于我,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听经!

二、妙音菩萨是如何来修行的呢?好想知道这位菩萨是如何来进行的?
A:经文:
华德,是妙音菩萨,能救护娑婆世界诸众生者,是妙音菩萨如是种种变化现身,在此娑婆国土,为诸众生说是经典,于神通、变化、智慧、无所损减。

B:经文: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现声闻形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形得度者,…,乃至应以灭度而得度者,示现灭度,华德,妙音菩萨摩诃萨、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这里有二项重点。
A是「说是经典」,这亦即,宣讲「智慧/义理/真理」是更重要的事。
B是平等平等。不同众生,菩萨,都不放弃。

这好像也没什么?有点老生常谈。

嗯,那你去做看看,就知了。

往往,我们谈「效果」「好处」,我们不谈义理。或着说,你也没有能力谈。

往往,和我们意见不同,我们就放弃,或是划入非我族类。

人,如果能走出上述二项习气,就是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