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教學總網站

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為什麼要有化城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為什麼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華經這文本中,很重要的「國學常識」。

來,先談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師,要帶著大家去漂亮的公園玩。
但公園在很遠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覺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於是這老師就「變出」一個可以休息的小雜貨店,
大家在這裡休息,喝口水,恢復體力。

老師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於是就又把雜貨店「變不見」;
同時跟大家解釋說:
雜貨店是老師變出來的「化城」,並不是最後目的地,
是給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夠了,再往前走囉。

好了,故事講完了,但這個故事要表達什麼寓意呢?

這要從佛學發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華是大乘經,大乘是接著小乘(原始佛學)發展出來的,
因此,就一定要說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來,為什麼更好;
或著說,
為什麼大乘這樣的新型態佛學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因為,從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並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們前往目的地中間的一個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則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終究不是目的地,我們要再往前走。

經文: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經文: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的为什么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华经这文本中,很重要的「国学常识」。

来,先谈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漂亮的公园玩。
但公园在很远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觉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于是这老师就「变出」一个可以休息的小杂货店,
大家在这里休息,喝口水,恢复体力。

老师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又把杂货店「变不见」;
同时跟大家解释说:
杂货店是老师变出来的「化城」,并不是最后目的地,
是给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够了,再往前走啰。

好了,故事讲完了,但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呢?

这要从佛学发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华是大乘经,大乘是接着小乘(原始佛学)发展出来的,
因此,就一定要说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来,为什么更好;
或着说,
为什么大乘这样的新型态佛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因为,从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并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们前往目的地中间的一个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则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终究不是目的地,我们要再往前走。

经文: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盘。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经文: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盘,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的為什麼授記

《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的為什麼授記

授記,就是預先告訴你會有怎麼樣的成就。

經文:
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

但不知道我以下這樣做算不算授記。

我會跟我研究生說:
只要你好好這樣寫、那樣寫、這樣引用、那樣引用、這樣用理論、那樣去思考,如你就可以拿到碩士學位了。

所以,這也是授記。對不對。

那授記有什麼了不起,值得在這裡成為一篇章!

一、肯定人人都有佛性。正如同,我肯定每一位進研究所的學生,都「應該」可以拿到碩士學位。

二、你要去做某些被要求的事,才能拿到碩士學位。

於是,要去「做什麼」這就重要了,因為,這是成佛的「行法」。

來,
A: 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

B: 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

C: …

經典裡面的方法,有些你做得到,有些你做不到。做得到的,努力做,如此。

記住:人人都是佛性。

這是佛學對人性的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悟解」。

再來是,你要找到方法,行法,讓你佛性在你的肉身中,開展出來的。

一定可以的。這是授記!


《妙法莲华经授记品第六》的为什么授记

授记,就是预先告诉你会有怎么样的成就。

经文:
我此弟子摩诃迦叶,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于最后身、得成为佛,名曰光明如来。

但不知道我以下这样做算不算授记。

我会跟我研究生说:
只要你好好这样写、那样写、这样引用、那样引用、这样用理论、那样去思考,如你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了。

所以,这也是授记。对不对。

那授记有什么了不起,值得在这里成为一篇章!

一、肯定人人都有佛性。正如同,我肯定每一位进研究所的学生,都「应该」可以拿到硕士学位。

二、你要去做某些被要求的事,才能拿到硕士学位。

于是,要去「做什么」这就重要了,因为,这是成佛的「行法」。

来,
A: 于未来世、当得奉觐三百万亿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B: 奉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C: …

经典里面的方法,有些你做得到,有些你做不到。做得到的,努力做,如此。

记住:人人都是佛性。

这是佛学对人性的最基本但最重要的「悟解」。

再来是,你要找到方法,行法,让你佛性在你的肉身中,开展出来的。

一定可以的。这是授记!

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麼

《妙法蓮華經藥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麼

法華經,用很多比喻來講「道理」。

藥草,是救命的草。

但這篇經文,重點不是這藥草能有什麼功效,能幫上的建康什麼忙;不是。
而是,在強調,人如果生不同的病,就應吃不同藥。
天底下,沒有什麼萬能的藥。

經文:
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藥草)、各有差別。

佛經,或古典經文,或知識系統,也可以看做是藥草。不同程度的人,就應有不同程度相對應的「經典」。

經文:
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

這樣的概念,是佛學中很特別的「教學概念」。其他的古典文本中,很少看到如此強調「受眾差異」的現象。

經文:
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

某個角度而言,這也是提醒「信者」,你所信的,你所理解的,可能只是「適合你檔次」的東東,而不是最高程度的道理。

了解,你是在變化的過程,了解,你只是在往更高檔次的路途中;於是你對別人才會真正開展出包容力。
因為,你和別一樣,都只是在不完美而追求完美的中途。
你才能感激別人對你的「包容」,那些你以前看不到的別人的寬容。

也正是佛學有這種不同藥草的觀念,所以在學術史上,漢傳佛學才會有獨特的「判教系統」,例如藏通別圓(天台)、小始終頓圓(華嚴)。

真正了解差異,包容才會成為可能。包容是為了讓別人像他自己。
沒有感受到他人的差異的特色,包容只是一種要求別人「和你一樣」的現代化咒語。

**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的比喻是什么

法华经,用很多比喻来讲「道理」。

药草,是救命的草。

但这篇经文,重点不是这药草能有什么功效,能帮上的建康什么忙;不是。
而是,在强调,人如果生不同的病,就应吃不同药。
天底下,没有什么万能的药。

经文:
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木(药草)、各有差别。

佛经,或古典经文,或知识系统,也可以看做是药草。不同程度的人,就应有不同程度相对应的「经典」。

经文:
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

这样的概念,是佛学中很特别的「教学概念」。其他的古典文本中,很少看到如此强调「受众差异」的现象。

经文: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某个角度而言,这也是提醒「信者」,你所信的,你所理解的,可能只是「适合你档次」的东东,而不是最高程度的道理。

了解,你是在变化的过程,了解,你只是在往更高档次的路途中;于是你对别人才会真正开展出包容力。
因为,你和别一样,都只是在不完美而追求完美的中途。
你才能感激别人对你的「包容」,那些你以前看不到的别人的宽容。

也正是佛学有这种不同药草的观念,所以在学术史上,汉传佛学才会有独特的「判教系统」,例如藏通别圆(天台)、小始终顿圆(华严)。

真正了解差异,包容才会成为可能。包容是为了让别人像他自己。
没有感受到他人的差异的特色,包容只是一种要求别人「和你一样」的现代化咒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