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的為什麼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華經這文本中,很重要的「國學常識」。
來,先談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師,要帶著大家去漂亮的公園玩。
但公園在很遠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覺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於是這老師就「變出」一個可以休息的小雜貨店,
大家在這裡休息,喝口水,恢復體力。
老師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於是就又把雜貨店「變不見」;
同時跟大家解釋說:
雜貨店是老師變出來的「化城」,並不是最後目的地,
是給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夠了,再往前走囉。
好了,故事講完了,但這個故事要表達什麼寓意呢?
這要從佛學發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華是大乘經,大乘是接著小乘(原始佛學)發展出來的,
因此,就一定要說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來,為什麼更好;
或著說,
為什麼大乘這樣的新型態佛學的出現,有其必然性。
因為,從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並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們前往目的地中間的一個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則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終究不是目的地,我們要再往前走。
經文: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經文: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
**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的为什么要有化城
化城喻,是法华经这文本中,很重要的「国学常识」。
来,先谈这喻的故事。
有一位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漂亮的公园玩。
但公园在很远的地方,很多人走到一半就觉得太累了,不想去了。
于是这老师就「变出」一个可以休息的小杂货店,
大家在这里休息,喝口水,恢复体力。
老师看大家休息的差不多了,于是就又把杂货店「变不见」;
同时跟大家解释说:
杂货店是老师变出来的「化城」,并不是最后目的地,
是给大家休息的,大家休息够了,再往前走啰。
好了,故事讲完了,但这个故事要表达什么寓意呢?
这要从佛学发展史的角度,才能被理解的更好。
法华是大乘经,大乘是接着小乘(原始佛学)发展出来的,
因此,就一定要说明,
大乘和小乘比起来,为什么更好;
或着说,
为什么大乘这样的新型态佛学的出现,有其必然性。
因为,从大乘的角度而言,小乘「并不究竟」,正如同化城,
只是我们前往目的地中间的一个休息站。
然而,小乘之休息站是「必要的」,否则走不到目的地;但休息站终究不是目的地,我们要再往前走。
经文:
我亦复如是, 为一切导师。 见诸求道者、 中路而懈废,
不能度生死、 烦恼诸险道。 故以方便力, 为息说涅盘。
涅槃,是小乘修法的最後目的的名相。
大乘即是接著休息站之後的「道路」。於是,這道路是指向最終目的地:佛慧。。
经文:
诸佛之导师, 为息说涅盘,
既知是息已, 引入于佛慧。
在這裡也可以看出,就一種解說上不可避免的說法:大乘和小乘的基本差異。
小乘重在「無煩惱」,大乘重在「有智慧」;
對大乘而言,在煩惱中顯現智慧,是比沒有煩惱,更棒。